我的画还作为法国的代表作品在中法文化年活动中展出。三涧直式构图极为特殊,以中国水墨画的垂直构图为蓝本,别具意义。90年代后进入九十年代,赵无极的绘画更是炉火纯青,一方面,更显物象影响,如《90年10月25日》具月光水波之象,《96年2月6日》呈岗峦林木之形;另一方面,却又化入象外之象,进一步体现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赵无极画展的前言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油画和石版画十分迷人,使我同时想起克利绘画的神秘和倪赞山水的简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无极是欧洲画坛当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中西结合赵无极成熟期的作品反映了由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热衷到回归中国传统这条主线,而这种回归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他是有机的,是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审视下的回归。他和许多抽象表现派画家一样,喜将大幅画布铺于地面作画,在无拘无束中尽情挥洒。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赵无极绘画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他早期研习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的古典绘画,并深受毕加索、马蒂斯和克利等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影响,创作以人物和风景为主的具象油画。赵无极自己说:我是受中国的影响,对国外的东西也看得很多。迷茫的灰白和钴蓝、矿石褐色透过对比表现出来,并不断地向彼此渗透、扩张,横生的气韵流动其间;艺术家下笔的力道时轻时重,将观者引入一个无尽的空间,想象得以飞驰。他那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所蕴含的东方意韵令人沉醉,而其笔端也自然的流露出了几十年海外生活所理解和渗透的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此期间其创作随心自如,无论用色与 下笔均敏锐、坚定和自信。50年代后50年代后其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创作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成长在南通,学画于杭州,从艺于重庆和上海;1948年定居巴黎,1964年入籍法国。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赵无极绘画的巨大成就在于他为一个中国人,绘画扬溢着对东方精神的理解,并将自己和作品融入到东方的艺术哲学之中。他们说从我的画上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韵味……我的画西方的味道也有,东方的风格也有,这是自然的融合,硬做做不出来,不能勉强……当时的文化部长问我为什么不加入法国籍,我说我没意见。以后,符号逐渐解散、消失,画面为自由的笔触和大片的颜色所代替。自1954年起,他的绘画转入抽象,类似于甲骨文或钟鼎文的抽象符号,浮动于虚无的空间和变幻的色彩之中,充满东方神秘的象征意味。那些美好的意象不时角动人们的心弦,使涌动着地神奇变化的风云,咆啸微茫的海涛顿时融化在无尽的艺术幻想中。但我是一位中国人,中法两方面对我都很好,所以我是个中法画家。1959年后,他的作品进一步摆脱具像性、描写性和情节性,更直率地表现精神和情感。2002年12月,赵无极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于是赵无极的绘画便成为东、西方人们眼中的成功的视觉经验。在西方人看来,赵无极的绘画迎合了他们普遍意义上对“东方”遐想的心理期待;而在中国,人们所赞赏的是他将“抽象”绘画的理解东方化,使在精神上得以融通。80年代后80年代后正值赵无极的艺术家国际名声、美术地位再攀巅峰的年代。作品数十年来完好保存于欧洲私人收藏之手,最近一次在2012年苏富比春拍会上展露,估价1,800万至2,800万港元。西方的大师们如德拉克罗瓦、布歇、凡高、马蒂斯等的画作中经常充满着对东方世界的神奇想象,然而大多只算是对表象的理解,是西方现代艺术对“东方”概念的小小结论。同期的精彩巨作为《25.06.86桃花源》,画中悬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蓝层层相间,如烟的灰白色调子制造出宛如瀑布湍流般的景象。赵无极在欧洲重新发现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意境,作了一个似乎西方式的诠释。中国文化很丰富,当然对我帮助很大。因此,我对油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他们都说我是一位法国籍的中国画家。赵无极深受祖国文化熏陶,作品始终洋溢着东方气息,讲究气韵。赵无极曾获法国荣誉勋位团第三级勋章、国家勋位团第三级勋章、艺术文学勋位团一级勋章、巴黎市荣誉奖章、日本帝国艺术大奖等
艺术家赵无极之创作历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3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