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景观 / 魏晋南北朝的园造园艺术法则

魏晋南北朝的园造园艺术法则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据《洛阳伽兰记》记载:“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其三是“应物象形”,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象、颜色等

据他自著《金谷诗》:“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说明石祟经营的金谷国,是为老年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并作为吟咏作乐的场所。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养鸡鸭等,真是游玩、吃喝皆具了。又有水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他聚敛了大量财富广造宅园,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一幅绘画作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他的六法其一是“气韵生动”,“气韵”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

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我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

其二是“骨法用笔”,即绘画的造型技巧。“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用笔”指技法,用墨“分其阴阳”,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的阴阳明晦、远近疏密、朝幕阴晴,以及山石的体积感、质量感等。下笔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笔先”,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一气呵成,画完后又能作到“画尽意在”

例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

作者:佚名

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其六是“传移模写”,即向传统学习。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洛阳造园之风极盛。石蹬碓尧,说明有了叠假山。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绿化布置,不仅说明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多讲究造园的意境,也即是注意写意了。朱荷出池,绿萍浮水。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也有分工,“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

我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浑化”的境界,与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是绘画达不到的。我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秾纤得中”,“灵气惝恍”的形象。其四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3184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