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唇瓣都是执圭舌,舌面上的红点,元字成块状,色彩更艳丽,舌前端呈金黄色
使花形更加紧凑,紧致有神。当然应当说“永春梅”老草的形态应当是弯垂的,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其二,“永春梅”“较一品稍狭”,这一点与“元字”的差异是很大的。《兰蕙同心录》在记载“永春梅”草型时说:“叶阔环,较一品稍狭,草四管,均铺盆面,”这里面所记载“永春梅”草型有两点可以参照,其一,“叶阔环”,“均铺盆面”,也就是说草形弯垂,叶端可弯垂到盆面。这也是《兰蕙同心录》所提供的“永春梅”与“元字”的草型最明显的区别。其三,“头圆边紧瓣端凝,元字依稀不足凭。”认为花品应在“元字”之上。从花品上来看,《兰蕙同心录》对“永春梅”与“元字”的区别留下的并不多,其一,“花与元字相仿,而边更紧。”兰花的紧边主要是指外三瓣瓣缘,瓣缘愈紧,其外瓣愈显拱抱,瓣端更易成兜形。“永春梅”的最大特点舌瓣是执圭舌,老种蕙花中这种舌形的代表是“元字”。此事应从源头说起。《兰蕙同心录》中对“永春梅”与“元字”的区别大致也就这些。“大一品”叶宽是在1~1.2cm之间,比一品“稍狭”,应1cm左右;“元字”叶宽1.3cm,最宽的可达1.5cm,“与程梅相仿佛”。但是通过下山兰的栽培实践中发现,下山兰驯化过程中,一是草长的明显缩短,二是新草的直立性见强。现在“永春梅”从提供的彩照来看,其叶片呈半垂状,与《兰蕙同心录》在记载“永春梅”草型似乎有差异。除了“元字”、“永春梅”以外,老种赤蕙中还有一品执圭舌品种的记载,即“萃华梅”,《续兰蕙同心录》与《佚名兰蕙图谱》有载,可惜此种也不见传。许霁楼的“永春梅”“花样”来自于吴幼云,许霁楼的“元字”“此花从幼云公祖处携来。”应该说许霁楼与吴幼云对“永春梅”和“元字”还是一清二楚的,不可能出现品种记载失误的情况。这样,我们通过执圭舌的共同点,使区别的范围缩小了。《兰蕙同心录》记载的“永春梅”“草四管”的草型是刚下山的草型,因此与驯化后的草型是有一定区别的
花色上永春胜过元字给人有翠绿清丽之感。“永春梅的叶姿比元字更秀逸而具灵气。由于是赤转绿蕙花色净绿俏丽。蚕蛾捧执圭舌与外轮相配更协调。元字是赤蕙花色泛淡粉紫而微浑。我国文革后此种几乎散失淹没。元字外轮三瓣收根,圆头,微紧边,平肩,主瓣挺直合抱不够,线条走弧线与执圭舌相配并不十分协调。这次亮相拍卖当为爱蕙者梦求之满足。永春梅由于历史的原因流传量十分稀少,而且没有东渡日本。许霁楼不愧为清朝兰艺一代大家,评花十分精致老道。少量流传于常熟与宜兴市1~2位兰友家中,却又无人识知品名。2000年经周焕根、沈雪宝、丁永康等较有实践经验的兰友核对古兰谱反复鉴定方确认。然数量稀少不知谁能拔得头筹归。”。花形上两种同是梅形水仙,永春的外轮三瓣收根放角,紧边,平肩,合抱,线条清晰挺拔。因此永春之品胜出元字
由于“永春梅”断代时间较长,又无返销种,是否存世争论较大。也许那时一切便会大白天下,也许正像兰友们所言,恐怕真正的“永春梅”摆在你的面前,也未必认得出来。这给鉴别认定带来很大难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认定了的“永春梅”数量的增多和价格的降低,它们将走进更多兰友们的兰室中去
“永春梅”真的传世了吗?摘自《兰花宝典》
流传极少,十分珍贵。”其它兰著的“永春梅”花品介绍与《中国兰艺三百问》基本相同。“永春梅”“叶性半垂,曲线优美,叶质厚,叶面有光泽,叶幅中等宽度,叶沟呈浅V字形。花苞为水银红壳色,第3片包衣有绿彩渐次层层转绿,花梗细圆挺拔,花柄长,着花7~9朵,外三瓣收根圆头紧边,分窠蚕蛾捧,执圭舌,花形极似元字,花色比元字翠绿鲜艳。花品在元字和端梅之上,真赤转净绿之上品佳种。花瓣质厚糯
我们先看《兰蕙同心录》中记载的“永春梅”共有多少内容:
但是“永春梅”与“元字”的区别只要抓住草型宽窄不同;外三瓣由于紧边的程度不同,拱抱与上盖的形态也不同;捧瓣的光洁蚕蛾捧与抱拳捧(有姆指形的半硬蚕蛾捧)之间的差别,这些最明显不同。《中国兰艺三百问》中说“永春梅”“花苞为水银红壳色,第3片包衣有绿彩渐次层层转绿”,可作为苞壳转色的参考。应当说上述的记述对区别“永春梅”与“元字”是很有帮助的。“永春梅”与“元字”的花苞也有一定的差别,根据“永春梅”与“元字”的花苞照片来看,“元字”花苞刚出土时壳尖有明显的紫红色,逐渐能看见锋尖的白米粒,其苞型显得短圆突尖;“永春梅”虽为赤壳,但受光后可见绿色,苞型圆润但显得顺尖,而且苞尖空头部能大一些。当然由于栽培和受光情况的不同,苞壳的变化受一定影响。区别“永春梅”与“元字”是不应成为问题的
且录之于下:。2003年在宜兴蕙兰展上拍卖会上所拍摄的“永春梅”彩照,在某些网站上有介绍,眼下无法查到文字部分的作者,很抱谦。除了《兰蕙同心录》留下一帧白描图以外,其它兰著中共留下三帧“永春梅”彩照,《中国兰艺三百问》中是陈学祥栽培的“永春梅”彩照;《兰蕙宝鉴》、《兰蕙小史新版》、《夏兰》留下来刘长松栽培的同一张“永春梅”彩照,《夏兰》中标明为陈诲蛟供照;《夏兰》中还留有另一幅戴永林栽培、吴洪喜摄影的“永春梅”彩照。其它的“永春梅”彩照也有,例如2003年宜兴蕙兰展上兰友们拍摄的“永春梅”彩照,与此展拍卖所拍摄的“咏春梅”彩照为同一个花主;严雄飞先生在也曾在中国兰花网论坛中贴出“永春梅”的花芽照片来
我把喻伯军先生拍摄的打了个问号“永春梅”单花照现在贴在这里,敬请方家们鉴定。文中所附“永春梅”单花照是在宜兴蕙兰展上由喻伯军先生拍摄的,喻伯军先生时说:“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跟花主进行过交谈,也特地看了展厅中解佩的花和叶,进行比较,觉得此花与解佩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叶的差别还不小,所以仍然把它当作永春梅保存,只是在照片名称旁边打了个问号。”喻伯军先生对待兰艺是非常认真的。外三瓣圆头紧边,肉厚,肩平,色嫩绿,软蚕蛾捧心,执圭舌。关于此花有人认为是“解佩梅”的初花,单从舌型上来看与执圭舌似乎也存在着差异,那么它是否是不曾露面的《续兰蕙同心录》与《佚名兰蕙图谱》中提到的那个“萃华梅”呢?《续兰蕙同心录》在介绍“萃华梅”时说:“赤蕙新种,乙丑年(1925年)诸暨人采樵至观音岗掘得,杭州宝某阁主姚君手植。品格端正,洵上品也。”文中没有叶形的描述,单从花上描述和一帧照片也是难以认定的
《兰蕙小史新版》中在〔元字、永春执圭舌〕一章里有较为详细的“永春梅”与“元字”的区别,现摘其部分,照录如下:
由于返销种中“元字”与“南阳梅”品种的混乱,兰贩以返销“南阳梅”抵顶“永春梅”的现象也是有的。台湾的《蕙兰专集》中也仅存“永春梅”名称的记载。我们从1937年日本的《兰华谱》一直查到近代的日本兰著,都没有“永春梅”的记载,所以也根本谈不上有返销的“永春梅”流入国内。至于以“解佩梅”、“江南新极品”或者“端蕙梅”等老种抵顶或混同“永春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仅从舌型上便完全能够分辨出来
3、两者皆为起兜的捧心,掩护着散发幽香的蕊柱,元字为半硬捧心,圆整光洁,捧上有淡淡的紫红晕,捧前端有隐约的拇指形;永春梅为蚕蛾捧心,翠绿色
1、花葶均浑圆挺拔,都超出叶架,元字花茎较粗,浅紫色,小花柄淡紫红色;永春梅花茎细,灯草杆,花茎绿色,小花柄浅紫,每莛着花9~11朵(元字着花少,每葶5~7朵)
这期间,《兰言述略》、《兰蕙小史》、《续兰蕙同心录》、诸、姚的《兰花》、沈氏的《兰花》、《五十年艺兰经验谈》、吴应祥的《中国兰花》、《韶兴兰文化》、《江浙兰蕙》等著名兰著均没有提到此种。但是,自《兰蕙同心录》以后,“永春梅”在兰界消失120余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兰蕙同心录》中对“永春梅”的出身历史记载得较为详尽。难道“永春梅”真的在兰界消失了吗?
余以花似元字,盖元为春首,富阳又在富春,又为阿永寻得,故名永春。晶瓶花样寄来评,更索留图兼定名。叶阔环,较一品稍狭,草四管,均铺盆面,则花更高,而神更得矣。”并留下许霁楼的题句:“自从砂石托灵根,不是孤山亦返魂。产富阳砂石山。山客阿永携来,为吴幼云太守所得,邮寄属余赠名。头圆边紧瓣端凝,元字依稀不足凭。一枝占尽搜罗福,季子多金实可人。我欲绍兴招阿永,问花何故赠延陵。花光转绿,肉厚,质糯,佳种也。择得永春该大意,一时佳话满杭城。”。漫误癯仙下富春,亭亭玉立证前因。花与元字相仿,而边更紧。最早记载“永春梅”的是《兰蕙同心录》:“赤蕙永春梅:丁亥新种也。王者香兼高士骨,春风吹到武林门
四、根据《兰蕙同心录》中记载的情况,“晶瓶花样寄来评,更索留图兼定名”来看,许霁楼当时得到的仅为花样而并无此种。吴幼云将花样寄于许霁楼,或让许霁楼为新花命名的事,在《兰蕙同心录》中多有记载,例如“碧蕖”“吴幼云太守得,索余赠名。”“潘绿梅”“此样从吴太守处来。”“逢春梅”“接杭省吴幼云太守,以花样相示”等等。“为吴幼云太守所得,邮寄属余赠名。”这里的“属”并不是归属的意思,应作为“系”或“是”字解,即寄来花样,是我赠的“永春”名字
明清时期,士绅称知府以上的地方官为“祖公”或“公祖”。“山客阿永携来”,山客通常称为山采人或贩草之人,故难说就是阿永山采。宋朝以后,太守是指知府、知州而言。《兰蕙同心录》成书于1865年,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不然。按清朝官制,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王士祯《池北偶谈·曾祖父母》:“抚、按、司、道、府官曰公祖”。如果再向前推60年,称不上新种。但阿永是绍兴人,有诗中“我欲绍兴招阿永”为凭。文中三元坊粲花室主是指邵芝岩。《兰蕙同心录》成书于1865年,正式出版是1891年,这期间必定进行了修改补充。二、时间、地点、人物:“丁亥新种也。”丁亥年应是光绪丁亥年即公元1887年。知府位从四品,是地方一个不小的官。“为吴幼云太守所得”,《兰蕙同心录》中多次提到吴幼云,例如春兰“碧蕖”、“青筱”均为“吴幼云太守得”;蕙花“潘绿梅”“从吴太守处来”、“元字”“此花从幼云公祖处携来”、“逢春梅”“接杭省吴幼云太守,以花样相示”、“团荷”“据吴幼云太守云:是杭城三元坊粲花室主(邵芝岩)所植”,等等。下山地点是“富阳砂石山。”砂石山具体在富阳何处?由于其不见经传的名山大川,多为当地众多山丘的一个民俗称呼,故很难考证。吴幼云应当是当时杭州城的艺兰家,官至太守,故称其为公祖
《中国兰艺三百问》在“永春梅”花品介绍中说:。1999年出版的《中国兰艺兰百问》重新提起“永春梅”,2002年的《兰蕙宝鉴》、2003年《兰蕙小史新版》、2004年的《夏兰》均有“永春梅”的介绍
三、名称的来历:“余以花似元字,盖元为春首,富阳又在富春,又为阿永寻得,故名永春。”——说得够明白了
一、花品:“赤蕙”,“花与元字相仿,而边更紧”,“花光转绿,肉厚,质糯,佳种也。叶阔环,较一品稍狭,草四管,均铺盆面,则花更高,而神更得矣。”头圆边紧瓣端凝,元字依稀不足凭。”关于“永春梅”的花品,容后再详析
2、外三瓣皆长脚圆头,瓣厚质糯,主瓣凌空上盖,两侧萼左右平伸;相比较,永春梅花形比元字小些,两侧萼边更紧呈拱抱状,花色比元字更翠绿
我们且不去议论此花到底像哪一个老种,但从舌瓣的形态来说便很难说是“执圭舌”,如果说是大如意舌或龙吞舌似乎更贴切。虽然我不知道这段文字的作者是谁。在兰展上兰友们对“永春梅”的展品议论很多,有人说像“江南新极品”;有人说像“解佩梅”,有人说确实是“永春梅”等等。当然现在基本观点趋于一致了。据说这帧彩照的花与2003年宜兴蕙兰展上的“永春梅”为同一花主。但是文中对“永春梅”的文字描述及修辞十分精彩,但是在文章旁所附的“咏春梅”彩照却十分令人困惑。虽然两次兰展上此种都曾展出过,但对它是否就是“永春梅”的疑问,却总是挥之不去。当然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照片仅记录了花开的一瞬间,由于不同花期中花形的不同变化,导致兰友们对此种认定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