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骨泥墙模拟烧制实验
中国原始第一村
每组房子都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使用,体现了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大间房子设两门,小间房子设一门,而每间房子的正中间偏后处,都有一个1米见方的方形土台,高出居住面2厘米,与居住面和墙面抹成一个整体。到目前为止,尉迟寺遗址共发现红烧土排房14排18组,共计73间,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使用面积970平方米,从整体上看,形成一个布局严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聚落整体。在构建上,房子都是单间独立,无论是2间一组、4间一组、11间一组,都是经过统一规划和营建的。而东北西南向的房子,门道多向东南或西北,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活单元。在方位上,房子多呈东南西北向,门道多呈西南向,古建专家认为,这是采光最好的方位,也是古人所崇拜的昃位。每间房子的面积大小不等,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最大可达20多平方米
也许由于地震、火灾、洪水、瘟疫或战争等原因,使这批房子的主人集体撤离而造成一次性毁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房子似乎在一夜之间建成,又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从每组房子的建造方法和房子内的出土器物看,都没有明显的时间差,这说明,如此大的聚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统一规划、精心设计而营建起来的
第四天,房子的墙体已经被烧透,但红的颜色不是很纯,原房顶前面的下凹部分,仍保持原状。模拟房屋东西长、南北宽,门窗朝南,整体长2.40米,宽1.80米,高1.70米,墙体厚0.20米,门高0.95米,宽0.50米,窗宽0.37米,高0.40米。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烧建这些房子时,可能还有更加复杂的工序。为体验祖先们建房的艰辛,我们于2001年秋季在现场曾做过房屋建造和烧烤的考古学试验。我们采用祖先们同样的建房工序:先在地面挖出一个相应的浅穴,浅穴周围挖出沟槽,沟槽内按一定间距栽上木柱作为墙体的骨架,最后抹泥,形成一座泥巴房子。先后烧火时间28小时,燃烧木料2900千克,10厘米厚的房顶及20厘米厚的墙壁均已烧红,但硬度不够,显得特别疏松。墙体的烧制程度没有达到在遗址中清理的红烧土的红色效果。这批红烧土排房虽然没有现在的房屋高大,但它的工程量不亚于建造高楼大厦。为了在烧制过程中起到保温的效果,在房顶及墙外加封一层约5厘米厚的麦草,麦草之外又加一层约10厘米厚的玉米秸外表抹泥,然后进行四昼夜的烧烤
泥土能覆盖一切,也能呈现一切。让我们细致地审视庄子的故里:一处原始社会遗址,一个距今5000年的村落,一座原始人的豪华住宅……经过考古工作者13次发掘,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安徽蒙城尉迟寺大型聚落遗址———出土,这片曾为时间而美丽的远古废墟,究竟埋藏着什么样的传奇呢?
作者:佚名
5000年前的豪华住宅
可以说,红烧土房是原始人烧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制品。尉迟寺红烧土排房的建造,大致经过了挖槽、立柱、抹泥、烧烤四道工序,以木为骨,以泥成墙,最后把房子烧制成一个坚硬的硬壳,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这就是原始人为自己营建的良好的居住空间
学者通过发射光普法对红色涂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大量的硅和铁,并有一定的钠,同时掺入了石灰———为天然的红色土质涂料,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对居住空间进行装饰。考古人员发现,红烧土排房的墙体被烧烤得非常坚硬,居住面加工得十分光滑,有的与现代的水泥面近似,有的墙体表面还涂有均匀的白灰面或红色涂料
广场不仅烘托出了该聚落的等级,而且也说明了氏族成员在部落酋长的领导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家住在一个氏族部落中,同属氏族部落酋长领导,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在一排4间一组的建筑前面,有一处人工铺垫的大型广场,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表面光滑、平整、坚硬,广场中央有一处直径为4米的火烧堆痕迹,这是原始人集会、祭祀和举行篝火晚会的地方。当时的社会性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属于一夫一妻制,所以,住房也是以个体家庭为生活单位的居住形式
从1989年到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两个阶段共13次发掘,使这处埋藏了约5000年的原始村落重见天日。据考古资料考证,古老的尉迟寺人是山东大汶口人的一个分支,属于古老的东夷民族。尉迟寺聚落遗址,在考古学上属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从此,大汶口人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此发展了300-500年,并创造了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化。排排房址似乎使我们看到了5000年前祖先们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家园的繁忙场面,也似乎看到了在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落里,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早在5000年前,大汶口人由山东迁徙南下,长途跋涉,当一部分人到达皖北时,由于当时优越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尉迟寺一带便住下了第一批东夷客人
自从大汶口人落户于尉迟寺一带后,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造了中国原始社会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大型红烧土排房。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