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建築基礎填土內出土道士頭像一尊,身份為道教三清之一,為慈源寺三教合流的文化特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大公報記者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在對三座文物建築基礎進行加固和托換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唐、宋時期的佛教造像等遺物,其中較為完整的佛教造像三尊,殘缺的佛教造像四尊,造像大部分為石質或者漢白玉,面相慈祥,雕刻精美。大量遺物的出土一方面印證了文獻記載,也為考古學家研究宋元時期均窯系、磁州窯系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考古學研究資料。發現的北宋「大觀四年」(公元一一一○年)的經幢碑,記述了經幢的原因,還出土了隋、唐、五代、宋、金、元等瓷片近百片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孫英民在八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專家們一致認可,慈源寺三座古建築的移動工程創下遷移建築年代最早、一次性移動建築數量最多、首次使用降坡移動工藝、文物建築遷移距離最長、建築轉向次數最多、新舊址之間地形高差起伏變化最大等六項國內紀錄,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其中前五項更創下了世界陸上文物建築遷移保護工程之最
作者:佚名
二○○四年,安陽至林州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因寺院南北地下均為煤礦採空區,擬建的高速公路只能從寺院中部通過。為了保護這一優秀文化遺產,河南省政府同意慈源寺整體遷移保護。慈源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是中國罕見的一處融儒、道、佛三教於一體的歷史文化遺存。整個工程從二○○五年十二月開始,歷時累計五個月,耗資人民幣八百九十萬元
河南林州慈源寺的大雄寶殿、文昌閣、三教堂等三座總重三千五百噸的古建築,歷經五個月的搬遷、轉了十三個彎、累計移動一千二百餘米,於六月三日平安抵達新址既定位置,六日順利通過專家驗收,標誌著中國首例古建群遷移保護工程創造了五項世界文物搬遷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