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年代开始产生艺术的,专家看法不一,据户晓辉先生说,过去认为艺术的发生不早于四万年以前,最新的发现表明至少从二十五万年以前,艺术就发生了。”(注二)艺术到底是发生在四万年以前还足二十五万年以前,我们不去研究它,只是说明反正是在多少万年以前,艺术就发生了,而奇石美、自然美的生成,那只是一千数百年以前的事,二者相距甚远。现代社会的人,在对奇石及其他自然景物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一般都已经具有了从教育得来或从艺术欣赏得来的艺术眼光。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无论是从群体还是从个体来看,当奇石及其他自然景物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人们已绎具有了一定的艺术眼光,人们是用这种艺术眼光去审视自然、审视奇石,然后作出审美判断的。在奇石及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形态之前,各种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等早就出现了,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从人类审美意以的发生与发展的历程而言,是先有艺术美,后有自然美。在漫长的数万年甚至数寸‘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欣赏经验,并形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即使在自然美生成之后,从人的后天来说,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也是早于和多于对自然美的欣赏。正如高尔太先生所说,“艺术教人去爱,教人从美的角度去看大自然,去看围绕在自己周围的真实世界。”(注三)石友们常常把奇石分为画面石、雕塑石、文字石等类别,说明大家都是以“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奇石,并以此为标准去判断奇石之美的
有一天,‘位著名国画家来寒舍赏石,当他看到这块石头时,先是赞叹不已,后来,突然沉默了,似乎发现了什么,他义过细看了看,很认真地说:“这不是自然的,绝对不足,是人工画上去的。”他指着石头上的线条与墨点说,“你们看,这都是中锋用笔,笔触老练刚劲,很有功底,怎么可能是自然的?”经。其情其景,虽然是自然天成,但胜似艺术家的深思熟虑,勾、勒、点、染,有老者风范,有大师笔意,令人悠然神往。第四,奇石木是天成,但却“宛若人为”,这是它最大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自然物活像艺术”,这就是“奇”,这也是人为艺术望尘莫及的。拿“雕塑石”来说,如同雕塑艺术一样,有园雕、浮雕、透雕之分,其形象的生动性及“雕塑技巧”的量感与质感,似乎都是甘。于雕塑名家之手,再拿画面石来说:有的山水景观石,构图高华,透视准确,色彩丰富而又和谐,线条流畅而又沉着老练,远景近景,顾盼有情,常常使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山水画家的创造,怎么可能如此美妙?以笔者收藏的《微山湖畔》为例:在那湖水“共长天一色”的厂阔视野里,湖滨堤岸,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特别是那神奇的湖中倒影,别有情趣
奇石不是艺术,但人们必须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它才显得美
“梅”的绘画技法要求:老干要“曲如龙,劲如铁.枝条要“长如箭,短如戟”,花朵要“疏密聚散,错落有敛”,如此这般地画出来的“梅”,只有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才觉其美的.如果用“自然梅”的眼光去审视它,那就理所当然地把它视为“病梅”了。全于梅的长势,它是四面出枝,朝阳l_上的,不可能倾倾向一个方向生长,所以也不存在“以奇支为美”的情况,画家笔下的梅,与现实生活中的梅,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艺术的“梅”,不是自然“梅”的复制品,是以自然梅为素材,经过艺术家的概括,提炼加工而成的,而且常常是“以形写神”、夸张变形”的。到过梅山、梅园的朋友,一定会知道,自然的梅,梅干基本上都是直的,哪来的“以曲为美”?梅树的枝丫交错,花朵密布,哪来的“以疏为美?如果化朵枝丫稀疏,那肯定肥料足,管理不善造成的,不会有人觉得它是美的。眼光去看待它,它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如果用科研的眼光去看待它,它将显示出其科研价值;如果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它,它将显示出其审美价值;只有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它才会显示出其动人的艺术特性,它才会显得美,举例来说,现在时兴的“沙漠玫瑰”,许多石友都有收藏,一般的赞誉是:“真像!沙漠里怎么长出玫瑰花来了哩?不可思议?”真像吗?确实像玫瑰花吗?这就要看你用什么眼光去看待它了。而且,石头上的每与画家笔下的梅相比较,在形式上更为夸张、简化和变形,无沦是山西历山的红梅、灵擘石中的白梅、河南汝阳的梅花玉、河洛石中的梅花卵石,人体上都是散落在石头上的红点或白点,加上几条石茎贯穿其间,便构成了一幅“梅花图”。如果用植物学的眼光去看待它,那我一定会得出结论,它不像玫瑰花,起码是花的颜色不像,花形、花瓣也有区别,如果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它,一定会觉得很像,而且越看越像,栩栩如生,甚至还可能在如醉如痴的迷恋之中,感觉它随风摇曳、吐露芳香的……再以“梅”为例,清代学者龚白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敲(音欺,倾斜)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关,密则无态。”(注四)这是以艺术的眼光去看梅,这种梅,只有“画”里有,梅桩盆景也摹本上是这种姿态,现实中的梅就小是这个样予的。如果不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不仅很难发现它们的关,而且还可能闹出“石头上长了霉”的笑话来。石头上的“梅”,有点像画家笔下的梅,因为它是白然形成的,不可能逼真地“再现”梅的自然形,只能是“似像非像、“冲似”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石头翻过来给他看:“如果是画家画的,只能是面在石的表而,可是这石上的画,是贯穿整个石体的,石的反面和两旁都可以显示出来。”他翻来复去看了好几遍,开始相信了:“真的!好奇呀”。无可奈何地晚:“不可思议!”
这是一种同标,对初学者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想望,真要达到这种境界,小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方面,奇石与艺术相比较,可说是“独领风骚”略胜一筹,因为它无须“追求”,天生就足“似像非像”神似而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法则,提倡艺术创作要以向然为师,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情感要真切自然,艺术手法不要有人工痕迹,追求所谓“大籁之美”。“似像非像”的形象,给人以深远、朦胧的印象,给人以史大的想象窄间,激发人们去进行美的追索,美的补充,自由地进行美的创造。我国的传统美学提倡崇尚自然,西方美学家也有“自然是艺术的母体”之说。奇石之所以胜似艺术,其一,就是因为它具有形写神”;明朝戏曲理论家沈璨出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美学主张;清初画家石涛以“不似似之”论画,“变幻神奇懵懂问,不似似之当下拜”;现代画家齐白石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刨”的评画标准,这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审美境界。奇石之美具有非矫揉造作的“自然”天性,这正是一切艺术刻意追求而又很难达到的境界
.奇石在审美境界和审美价值等若干方而,具有一般艺 术望尘莫及的优势。奇石与艺术,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既有相似性,又各有特征, 各有所长
赏石者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奇石,关系甚大,效果迥异。奇石具有多种价值,如实用价值、科研价值、审美价值等,如果用实用的
“兼人间之至色,备天地之神奇”,“不似人间有,疑是天上落’’,如此美妙的奇石,如果硬要把他供奉到艺术的殿堂里去,当然不可能办到,既使能办到,岂不足也有点委曲它了吗?其实,事物都是各有昕长.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共同努力,以我们的藏品和鉴赏力,谱写一曲奇石美的赞歌,让它永远回荡在神川大地上,存人们的心灵里,建造一座奇石文化的圣殿——金碧辉煌的圣殿,让它永放光彩!(完)。奇石不足艺术,但胜似艺术
奇石不是艺术,但胜似艺术
●李清斋
总之,一句话:只有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奇石,奇石才会显得美,不懂得欣赏艺术的人,是不会懂得欣赏奇石的
过再次说明,他仍然不相信,而且.开始有点懊恼,似乎感到受骗了
有些名石如马鞍石、大化石都不是肖形的,其实,奇石中的大多数都不是肖形的,它们的美不是肖形石所体现的“具象美”,而是自然形式美,它们或以色肚,或以质优,或以纹佳,或以抽象的形式而取悦于人。以上是用两种肖形石为例,说明奇石虽然不是艺术,但必须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才能发现和判断它的美。朱光潜先生说:“从来美学家都是从艺术方面找到了美的原则,然后把它们推广到白然美方面去,我的程序也不过如此。”(注五)所谓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奇石,就是要用从艺术方面找到的美的原理原则推广运用剑奇石鉴赏方面去。对西方的各种画派、画种及其特点,也应该有所了解,如什么是写实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印象画派,什么是抽象艺术等,如果一点也不懂,将影响我们从更厂一泛的意义上去发现和欣赏奇石之美的。肖形,当然是美的,不肖形,未见得就不美。我们对这些只具有自然形式美的奇石,更加应该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它们,去发现和欣赏它们的关。人类在劳动生产和艺术创作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了并总结归纳了许多美的原理原则,特别是关于形式美以及造型艺术方而的原理原则,对审视、判断奇石之美,具有指导意义。这些原理原则包括:形式美法则,黄金分割率原理,线条、色彩与形式的情感意味,透视与构图原理,色彩学,艺用解剖学,中国传统绘画的六法、十二忌等,我们都应该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到奇右鉴赏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