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琉璃厂将继续扩建
就说解放前一个名叫邱震生的,此人文玩、字画鉴赏能力颇高,在文玩界中很有威信,有一事曾传为美谈
清末民初:新书业打入琉璃厂
清道光年间:古玩业开始蓬勃兴起
邱震生一气之下把三幅画全部烧掉了,那可是三十多万元啊!从此他一病不起,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人生几度秋凉,邱震生晚年也曾买了三张“假石鲁”的画。作为古玩专家,买了赝品,心情可想而知
统称古玩,实际各有侧重:金石文玩,以上三代的青铜器石刻为主;古瓷,主为明清瓷器,宋元精品较稀少;书画碑帖,除古画古书法外,也有当代书画家借地挂笔单、寄卖。过去及现在,古玩铺遍布东西琉璃厂。只是那时的古玩铺很少有三开间的大门面,大多是两开间,有的还前院是店后院住家,连今天占西琉璃厂半条街的荣宝斋,昔日也只是三间小门面,不大起眼。倒是《人生几度秋凉》集中在古瓷生意上更实在些。但像《五月槐花香》中,古玩铺金石、古瓷、书画兼营,还会作假的却很少。著名的东有宝古斋、通古斋、翰文斋,西有韵古斋、铭珍斋、翠珍斋、伦池斋
辽金时代:始有海王村名
读书人性喜文玩、字画,古玩业作为旧书业的伙伴也在琉璃厂蓬勃发展。民国初年,海王村在东西琉璃厂中间十字路口的路北,修建了个简易公园,种树栽花还有喷水池,就是没见过喷水,这就是海王村公园,这里也是每年春节厂甸庙会的主会场。因为修《四库全书》,促成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
《五月槐花香》中,为洋人盗卖“龙门石刻”的情节,大概源于1952年的“岳彬案”。当时《人民日报》登了一大版文章痛斥其为卖国奸商,后来又听行里的人说,其实岳彬卖的也是赝品,真品他扔在井里没敢出手。但像《五月槐花香》中索巴那样坏到骨子里,还有通过做假发财、摆大爷谱的范五,《人生几度秋凉》里组织盗墓掠抢珍贵文物的余旺财那样的,还真不多见。在“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古玩业,有好人也有坏人
孙学海很乐于交这个洋朋友,但鉴于当时的形势,他又很害怕,不能明显躲避拒绝。久而久之,他与萃珍斋专攻古瓷的年龄相近的古玩界新派人物孙学海相熟,逛完琉璃厂,两人常到萃华楼小酌。他很爱中国文物,常去琉璃厂溜达。英国首任驻华大使艾惕思爵士,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任英国驻华代办处参赞。后来,艾惕思奉调回国,还找到孙学海告别
但是电视剧毕竟只是对生活的总结和提炼,真正的琉璃厂是什么样,真正的古玩业有什么趣闻,让生长在琉璃厂的“老北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琉璃厂
琉璃厂大事记
就连当地的店内,也是人才济济,不乏高人。东琉璃厂过去是古玩一条街,别看此处面积不大,却是皇亲国戚来往、达官贵人出没的地方
近期,两部反映老北京琉璃厂生活的大戏《五月槐花香》和《人生几度秋凉》在北京电视台热播,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命运、古玩业不为人知的行业规矩,各类古董的价值判断等又引起了人们对神秘的古玩业的浓厚兴趣
大使迷古董,跨国寻旧友
古有海王村,今看琉璃厂
“索巴”有其人,盗宝卖赝品
小罐置大业,赝品叹余生
上世纪80年代:新修整了街道,琉璃厂成为旅游文化一条街
但一来物是人非,无法找到;二来孙学海也不敢露面和他再交往。据说后来艾惕思大使重回北京后,还让人去琉璃厂寻找他的旧友、古瓷专家孙学海。公私合营后,孙学海离开了琉璃厂,到文物商店工作。如今两人皆已八旬开外,孙学海忆起这些往事,不禁怅然失笑,这段跨国的友谊只能留在心里了
建国后:大部分店铺都为公私合营
清乾隆年间:因修《四库全书》,琉璃厂书市得到较大发展
海王村在辽金时就有了,后来金、元在此烧制琉璃瓦,才有琉璃厂之名。烧制琉璃瓦的原料从房山水运至此,至今仍存有虎坊桥、臧家桥的地名。电视剧《人生几度秋凉》中只说海王村,不提琉璃厂,可能有其用意,其实两者并无区别
/
明清开始:由于灯市南移,琉璃厂周围开始兴盛
民国初年:琉璃厂全盛时期,随着皇室王府宅门的衰落,大量珍品外流,促成了琉璃厂古玩业的兴盛
术业有专攻,难见博学家
掀开报纸一看,是一个成化年间的斗彩罐。这个店现在还在,就位于东琉璃厂。邱震生翻来翻去也没发现值钱的东西,转身要走,突然眼前一亮,在一张破报纸下面,好像有一件“带彩儿”的东西。邱震生喜出望外,脸上却不动声色,买下了这摊东西。一天,邱震生闲来无事去了宣武门的破烂市,偶然发现一个破烂地摊上摆着一堆生活杂物,摊主声称谁能出一百块这摊货物全部拿走。就是这个罐,后来被邱震生转手卖出,他用这笔钱置办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字画店,即为“宝古斋”
《法制晚报》 2004年07月06日
元代:因在此地烧制琉璃瓦器,逐渐有了琉璃厂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