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墓的北边还有一条随葬狗,这在以前墓中也多有发现,可有趣的是,以往发现的随葬狗的头都朝着主人,可这次却刚好相反。杨根文认为:“狗一般都是死了之后再被放进墓,不可能自己转身,这也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值得研究。”
据介绍,庄桥坟遗址第3期发掘工作历时近4个月,开掘面积达500平方米,有35座墓,并发现了2口汉朝的井,一口还有类似现在砖头在井口砌起的井圈,“这对于良渚文化的研究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帮助。”杨根文介绍
“许多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棺木的发现,这说明了良渚文化时期已开始使用葬具。据了解,在发掘庄桥坟遗址最后一个坟(即第271个坟)的过程中,专家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小块棺盖木的残留物。其中有些棺木还是双层的,这是由于在葬具上用了外椁内棺,以表示主人身份的高贵。这个墓位于庄桥坟遗址的东侧,长3.1米,宽0.9米,深0.8米,从骨架上看,这个墓系成人墓,属于良渚中晚期,迄今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此前在庄桥坟遗址仅发现过一些木头腐烂后的痕迹,根据化学成分分析可能是棺木,并没有确切的依据,这次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庄桥坟遗址的良渚文化底蕴,也给良渚文化时期的葬俗研究提供了有利依据。”杨根文说
另外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庄桥坟遗址以前挖掘的墓埋葬得都比较浅,有的只在耕作层下面10多厘米,而像这个墓葬得这么深,保存相对比较好,实属少见。杨根文解释道:“良渚文化时期人们最忌讳的就是洪水和野兽,所以居住一般都集中在地势高(防水)和四面有水(防野兽)的地方,因而生活废气物长期堆积便成了一个墩,人死后其实是埋的很深的,可是解放后土地开垦,许多的墩都被推平了,所以就出现了墓只在耕作层下10多厘米的现象,而这次发现的则是一个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墩下的一个墓。”
发掘组成员平湖博物馆副馆长杨根文表示:“这一发现近一步证实了庄桥坟遗址与良渚文化时期棺葬的葬俗完全吻合,奠定了其在良渚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昨天是平湖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第3期发掘工作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里,专家们有了重大收获———首次发现了棺盖木的残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