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病虫防治 / 真菌性畸形病害的防治

真菌性畸形病害的防治

六、桃树缩叶病:由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的畸形外囊菌引起

四、油茶茶苞病(又称茶饼病、叶肿病等):由细丽外担菌引起

夏孢子时期约月余,到7月上旬,在夏孢子堆中生出许多褐色至暗褐色的毛状物,即冬孢子柱。每年早春从瘿瘤的裂缝处溢出蜜黄色的液滴,其中混有性孢子。冬孢子时期可以延续到9月下旬。以后在裂缝中产生黄色泡状的锈孢子器。根据历年在安徽黄山的观察结果,锈孢子器一般于4月下旬成熟,然后开裂散出黄粉状的锈孢子,侵染栎类树木(短柄炮及黄山栎)。5月下旬,在栎叶的背面出现鲜黄色小点,即夏孢子堆,叶正面相应的部分色泽较健康部舟淡

②发芽前喷2-5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时喷洒65%的代森锌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3-5次。不要将带病苗木引入无病区。③发病前,尤其在抽梢展叶时可喷洒0.5-1%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防治方法:①初现病状而在病部未形成白色粉状物时,立即摘除感病组织,集中烧毁

一、松瘤锈病:瘤锈病又称瘿瘤病。病害分布与海拔高有一定的关系。危害樟子松、油松、马尾松、黄山松、黑松、云南松等多松树。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柱锈属的栎柱锈菌所引起

药品选用药肥合剂-果宝800-1000倍液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或锌加硒,每隔7-10天喷一次,喷2-3次即可控制住。这种防治方法不仅有效,还有几个好处,一是这种药剂不会对幼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发病不严重的,还可保叶座果;二是加入叶面肥可促进新叶片快速生长,有利于恢复树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能保住果子的桃树,在控制住病害后,施肥、灌水等其它管理措施也要跟上,切不可疏忽,以保持树势,为来年丰产作准备。若发生严重的桃树缩叶病时,这时会造成叶子不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营养供给不能满足果实的发育需求,因此应在放弃果实、坚持保树的前提下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即:对皱缩严重的病叶先全部进行摘除,带出地外进行焚烧,然后对皱缩不严重的病叶和好叶进行喷药防其扩展

最后斑块干枯变黑,常引起落叶。斑块比叶的正常部分肥厚,表面稍凹陷,紫红色或浅绿色;背面微凸起,粉黄色或烟灰色。次要发病形态是在发病高峰后期,约在3月下旬出现,是病菌侵染淡绿色向绿色过渡的叶片,当年引起发病而产生的,其症状表现常为局部性。罹病叶片形成1cm左右的圆形斑,一叶有1~3块,有的2~3块相连形成大斑

叶片受害后边缘或全叶肿大肥厚,呈瘤状或半球状肉质菌瘿。后期,菌瘿变褐,枯萎脱落。花受害后,花瓣表面或凹陷处长出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子实层。嫩枝受害后亦肿大增粗成肉质菌瘿,影响抽梢。症状:对杜鹃花嫩枝、梢和叶片均可危害

防治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摘除病物烧毁或土埋,可获得72%以上的防治效果。必要时在发病期间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500倍敌克松液,可分别获得75%和62%以上的防治效果

芽孢子在鳞片与树皮中过冬。一般在4~5月份发病,当年危害一般只发生1次。第2年早春桃芽萌发期间,如气温在10~16℃,经常下雨,桃芽容易遭受病菌侵染,展叶后病菌仍可侵入叶片危害,刺激叶片中细胞分裂,使病叶肥厚皱缩变色。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树皮或芽鳞片中越夏,条件合适时孢子会继续芽殖。一般江河沿岸、湖畔及低洼潮湿地发病重;实生苗桃树比芽接桃树易发病;中、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

主要发病形态是病原侵染当年不发病,越夏后才发病,其症状表现为整体性。症状开始时表面常为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而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约1年)悬挂枝头而不脱落。由于发病的器官和时间不同,症状表现略有差异。待一定时间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担子层,孢子飞散。子房及幼果罹病膨大成桃形,一般直径5~8cm,最大的直径达12.5cm;叶芽或嫩叶受害常表现为数叶或整个嫩梢的叶片成丛发病,成肥耳状。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产生肥大变形症状

也可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或2%氨基寡糖素+锌加硒预防病毒病、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锌加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锌加硒等。掌握在花瓣露红(未展开)时,喷洒一次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加锌加硒,消灭树上越冬病菌的效果很好。防治方法:休眠季节喷布波美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原菌;春季桃芽开始膨大时,是防治桃缩叶病的关键时期,喷洒的杀菌农药有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600倍液,32%核苷溴吗啉胍(高科药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液;在桃树生长季节的3~6月份,即展叶后至高温干旱天气到来之前,可选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或再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交替使用;早期缩叶病病斑直径在0.2厘米左右,喷施杀菌剂,病斑受到明显抑制。注意用药要周到细致,桃树发芽后,一般不需要再喷药

发生规律:该病季节明显,在低纬度地区,如在广西的中南部一般只在早春发病一次,发病时间相对较短。病菌孢子以气流传播,在发病高峰期担子层成熟后大量释放孢子。病菌有越夏特性,以菌丝形态在活的叶组织细胞间潜伏。病害的初侵染来源是越夏后引起发病的成熟担孢子,而绝不是干死后残留枝头的旧病物。大风(4~5级)天气,孢子的传播距离在千米以上。个别较阴凉的大山区,发病期可拖延至4月底。孢子数量随病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油茶林缘至距离处孢子最多,20cm以上的距离尚能捕捉到孢子

症状:瘿瘤生在松树的主干或侧枝上,通常圆形,直径大小不一,大的可达60厘米,小的则为5厘米。瘿瘤表面的皮层作不规则的破裂,破裂处当年生出新的皮层,来年再破裂。久之皮层完全脱落,露出浸透松脂的木质部,其颜色变深。瘿瘤上部的枝条或树干日久即枯死或风折

叶片正面初为淡黄色半透明的圆形斑,后为黄色,下陷;叶背面淡红色,肥厚肿大,随后隆起呈瘿瘤,瘿瘤表面有厚厚灰白色的粉层,如饼干状,叶枯黄早落。花瓣感病后,异常肥厚,呈不规则的瘿瘤。花芽受害成为肉质变厚变硬。最后病部变黑褐色干枯脱落。嫩梢发病时,顶端产生肉质莲状叶,或为瘤状叶,后干缩为囊状。严重时叶柄病斑连片,畸形肥厚。这些嫩叶和花芽感病后异常的呈肉质增厚,产生大小不一的菌苞,花农称之为“杜鹃苹果”,直径为3-12毫米,有的可达8-18毫米,表面披覆有灰白色粉状物,此即为病原菌的担子的和担孢子。症状:杜鹃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主要为害花芽、嫩叶和新梢

次年春天产生担子孢子,经风吹雨水飞溅传播,侵染幼嫩组织。发生规律: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发病盛期。病害一年发生两次,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最常见,3-5月较严重。潜育期7-17天。杜鹃叶肿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潜伏越冬。低温高湿病害容易发生。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上生圆筒形的担子孢子,以此侵染传播。月均温为15-20摄时度,相对湿度80%以上利于病害发生。病菌的担子在杜鹃寄主的表皮组织下形成。高山杜鹃发病最重。温度较低,月平均气温在15-20摄氏度时,相对湿度为80%以上,阴雨连绵,阳光不足,植株生长柔嫩,病害容易流行

五、竹丛枝病(雀巢病、扫帚病):由子囊菌亚门瘤痤菌属的竹丛枝瘤痤菌引起

幼果发病,初生黄色或红色病斑,微隆起;随果实增大,渐变褐色;后期病果畸形,果面龟裂,有疮疤,易早期脱落。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和幼果。嫩枝发病,呈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缩短,略为粗肿,病枝上常簇生卷缩的病叶,严重时病枝渐向下枯死,甚至有的大枝或全株枯死。春天发芽时,感病嫩叶呈卷曲状、发红;叶片长大后增厚且变脆、卷曲,呈红褐色,在叶片表面长出银白色粉状物,病叶变褐色,焦枯脱落,腋芽再次长出新叶,长出的新叶一般不再受害。较大的果实受害,果实变红色,病部肿大,茸毛脱落,表面光滑

病害潜育期一般为2-3年。发病规律:担孢子随风传播,落在松树枝干上后便萌发芽管自伤口侵入皮层中,以菌丝状态越冬。病菌菌丝体为多年生,年年产生新的性孢子及锈孢子,并刺激瘿瘤逐年增大。当瘿瘤形成后,每年2月在瘿瘤的皮层下产生性孢子器,4月产生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锈孢子,随风传播到栎树的叶上,萌发后由气孔侵入,5-6月产生夏孢子堆,进行重复侵染,7-8月产生冬孢子柱,8-9月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又侵染松树

半个月后,病部开始变色枯萎,25天左右病叶完全枯萎脱落。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是第一次发病高峰期,9月下旬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在残体上越冬,翌年日平均气温升到1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即开始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叶、嫩梢或花瓣

三、杜鹃叶肿病(饼病):由担子菌亚门的日本外担子菌或杜鹃外担子菌引起

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并引起发病要有三个条件,即水分、温度和叶龄。最适发病的气温是12~18℃。萌发后的孢子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组织。孢子在气温16~19℃,在水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在6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9%~88%、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发病

③在3月上旬和9月中旬,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②春、秋二季摘除并销毁有病组织,冬季将杜鹃园的残体及时清除并集中销毁。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

每年4—­6月间,病枝顶端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物,大小为5—8X3毫米。病枝春天不断延伸多节细弱的蔓枝。有时在9—10月间,新生长出来的病枝梢端的叶鞘内,也产生白色米粒状物。病株先从少数竹枝发病,数年内逐步发展到全部竹枝。症状:发病初期,少数竹枝发病

本病在老竹林及管理不良,生长细弱的生林容易发病。4年生以上的竹子,或日照强的的地方的竹子,均易发病。发生规律:推测可能是接触传染。有时从多年生的竹鞭上长出矮小而细弱的嫩竹。病害的发生是由个别竹枝发展至其它竹枝,由点扩展至片

使用0.025-0.05%链霉菌酮液喷洒树干,兼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③幼林喷洒1%波尔多液,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65%可湿性福美铁或65%可湿性福美锌的300倍液,有一定的效果。防治方法:①结合林木抚育工作,在春季锈孢子器未成熟以前,剪除枝上病瘤或砍伐重病株。②保持成林适当的疏密度,及时进行修枝、疏伐,使林间通风透光,促进林木健壮成长。在适合发病的地区,不营造松栎混交林,并尽量清除距松林1公里以内的栎类转主寄主

危害杜鹃花。二、杜鹃花瘿瘤病:由担子菌亚门半球状外担菌引起

防治方法: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定期樵园,压土施肥,促进新竹生长②及早砍除病株,逐年反复进行,可收到良好的效果。③建造新竹林时,不能在病区挖取母竹

病菌潜伏越夏(气温20℃以上),待来年春季再引起发病,产生主要发病形态。随着绿色加深,叶的质地亦加厚变硬。据观察,油茶新叶约在半月内是淡绿色的,1个月左右的叶片渐呈绿色,最后呈深绿色。病菌容易侵入淡绿色叶片,并引起发病。病菌侵入后处在潜育阶段时,由于叶龄增加或气温不适宜发病时,发病常会被抑制、推迟。若叶片处在绿色阶段,尚能产生次要发病形态。叶龄影响着病菌的侵入和发病。因此,根据病害的发生过程,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一个大循环,而中间可能有一次小循环(产生次要发病形态)。当叶片已呈深绿色,发病则受抑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548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