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茶叶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叶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红锈藻病

防治方法:针对茶树生长衰弱的原因,进行土壤改良,加强耕作管理,增强抗病力,此为治本的方法。药剂防治可选用铜制剂喷雾

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料,导致茶树叶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发生规律: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须根插人

②对衰老树进行台刈,清除树丛基部枯枝,并喷药醚护。③在茶树休眠期对枝干上的苔藓用:0.3%~0.5%的灭菌丹喷洒,对地面上的苔藓用1%的草甘磷喷施,或用1%的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2~3波美度石硫合剂、0.2%的五氯酚钠、2%的硫酸亚铁液喷施。防治方法:①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及时除草,增施有机肥,雨季蓣挖好排水沟,修剪荫枝,雨后还应用竹刀刮除地衣和苔藓

茶菟丝子

被害枝干经几年后,皮层粗糙开裂。该病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叶片,果实亦可受害。茎上病斑初呈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圆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包围枝干,呈紫黑色。叶片受害以海南茶区发生普遍。茎干被害后,树势生长明显减弱,在旱季常出现顶端叶片稀疏,枝梢干枯,枝干呈紫黑色。为害成叶形成近圆形斑,正面隆起,直径5~6毫米,边缘紫红色,中央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分布及症状:茶红锈藻病是近年茶树上逐渐发生严重的一种茎叶病害。在湿度大的4~7月,病茎上可产生铁锈色的子实体,用扩大镜观察可见细小橙黄色的毛状物,此为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以广东、海南、湖南等省发病较重

②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③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选择阴天或早晚,每亩(667平方米)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克、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防治方法:①全部剪除茶菟丝子,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剪掉

抱子囊圆球形,橙黄色,成熟后遇水湿即产生游动抱子。病原藻类的营养体在寄主细胞组织内寄生,病部所见到的橙黄色毛状物即为繁殖体的抱囊梗和抱子囊。病原:一种具有侵染性的寄生性藻类。泡囊梗直立。粗而短,顶端膨大再生小梗着生抱子囊。游动抱子双鞭毛,无色

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害不断进行再侵染。此病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凡管理粗放、土壤瘠薄、碱性、粘质土以及干旱、水渍造成树势衰弱的发病重。游动袍子逸出后借雨水传播,萌发后侵入寄生,在细胞间生长蔓延,表现病状。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的茶树,病害发展慢且受害轻。发生规律:病原藻类以营养体在病枝皮层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末夏初形成抱囊梗和袍子囊

一般树势衰老、杂草丛生、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茶园最易发生。山区茶园有大量地衣和苔藓附生在枝干上,覆盖率可达90%~100%,严重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以致无茶可采。发生规律:地衣和苔藓以附着在茶树枝干上的营养体休眠过冬,翌年3~5月生长最快,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停止生长。其发生轻重与树龄、茶园环境及栽培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壳状地衣形状不一致,常紧贴于树干表面,不易剥离,常见的如文字地衣呈皮壳状,表面有黑纹;叶状地衣平铺于枝干表面,下面有很细的假根附着在树皮上,但不能吸收养分和水分,只起支撑固定作用,灰白色,边缘反卷似叶状,容易剥落。地衣是茶树枝干上的腐生植物,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三种。苔藓是一种具有绿色假叶和假茎的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但它没有真正的根,靠丝状的假根附着于茶树枝干,不靠假根吸收水分,而靠本身各个部分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此种地衣比较常见;枝状地衣附着在枝上,营养体似树枝状,直立或下垂。分布及症状:在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分布

地衣和苔藓

分布及症状: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5644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