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明嘉靖以后,不仅绩溪有龙川胡氏宗祠的修造,在歙县、祁门、休宁、婺源、黟县,也到处可以看到各姓宗祠建造,迄至清末,徽州历史上曾建有大大小小的祠堂6000多座,其中著名的有歙县呈坎的宝伦阁(罗东舒同)鲍氏宗祠,吴氏宗祠棠越清忍堂,曹氏宗祠,潘氏宗祠,婺源的俞氏宗祠,黟县的明经祠等。于是这些星罗棋布的祠堂成为徽风徽韵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祠各建筑部位上的砖雕、木雕、石雕都是古代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并雕刻的艺术品,这些不仅仅是珍贵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相当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绩溪县委、县政府把经过大修后的周氏宗祠辟为三雕博物馆,用来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安徽绩溪三雕博物馆坐落在城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周氏宗祠内
这就是徽州人的围祠“聚族而居”。在封建社会里,祠堂是一个家庭共同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哪怕某一房已迁居外地,经十数代、或数十代繁衍生息,又建了分祠,但是,每年清明,还会派代表前来总祠认祖祭祀。古徽州流行着“相逢哪用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之谚,意思是路上相逢莫问对方名姓,只须通报居住何地何村,便知是否同宗亲邻。有的大家族除了总祠,还有各门各派的分祠、支祠
第三进称寝楼。第三进就是寝楼了,从享堂还要再上三五台阶才进入寝楼。徽州的宗祠大多是三进,第一进称“仪门”或“大门”、“门楼”、“大厅”、“过厅”。第二进称“享堂”。它就是由古代的“庙”发展而来的。门楼和享堂间的天井两侧,大多数建成回廊,能避雨遮阳,可供天桌,摆酒席。第二进享堂,要比第一进高出三五级台阶,是宗族进行祭祖活动和举行祭祀礼仪的重要场所。头进的门楼由大门和门厅组成。门楼之后是一个大天井,多用石板铺设面道,面道两边的空地通常各植楠、柏树一株,也有植桂花树的,象征宗族的兴旺发达,代代富贵。宽大的门楼旁边足可留出一两间边房,以供收藏祠产和供守祠人居住
徽州宗族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神主,一般都以尊卑为依据,分为二大类。一类属于卑者,即一般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这些神主“五世则迁”,也就是说玄孙死绝,高祖以上的神主即从宗祠里迁走了。一类属于尊者,包括始祖,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和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这些神主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血食
周祠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法式,八只大钱角腾空四射,大小鸱吻相视无言,脊部花砖透雕竖砌,无数脊兽昂首站立,墙头草茂盛丛生,使周祠里显得格外古雅、幽谧、诱人。周祠由影壁、门楼、廊、庭院、正厅、厨房及后进的天井、奉先楼八个部分组成,遗憾的是后进的奉先楼已于文革期间拆除不存
该祠是一座徽派古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40多年了,至清代乾隆年间曾大修并扩建,花了7年零4个月的时间,耗费白银168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