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病
秋、冬季节及早清除落叶,将其集中烧毁;生长季节要及时浇水;
后期病斑脱落,成穿孔斑。该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核果尾孢菌。病斑上长有绒状小点。8月下旬至9月下旬病叶大量脱落,仅枝梢上残留有少量的叶片。该病在栽种密集、通风不良、树枝衰弱的条件下容易发病,且发病病严重。它主要为害成长的叶片和嫩枝,病叶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紫褐色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斑,直径约1—4毫米,边缘紫色至红紫色,中间褐色并略带轮纹。病菌在枝梢和落叶中越冬,一般在6月见到植株下部叶片发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
主要为害花桃、果桃、梅花、红叶李、榆叶梅等观赏花木,导致植株叶片上出现密集的孔洞,引起病叶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植株政正常生长
春季萌发前,用2—3波美度的石硫剂进行树体消毒;
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植株,每半月一次,连续3—4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樱花褐斑穿孔病
在观赏花木中发生丛枝病的主要种类有:紫薇、月季、映山红、夹竹桃、榆树、竹子、小叶朴、山楂、丁香、长春花、榕树等
一些具有夏季休眠和半休眠习性的花卉种类,将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重新恢复生长,是各种花卉一年中又一个重要的生长季节。时至白露,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逐渐转凉,到了秋分则昼夜均衡,为北半球秋季的开始
经常修剪去内膛枝、病虫枝、瘦弱枝、枯死枝,确保树冠通透良好;
由植原休引起的丛枝病是毁灭性的,病害从个别枝条开始,逐渐延及全株。从丛枝的枝叶形态和解剖来看,枝丛内主枝不明显,各小枝细而节间短缩,薄壁组织发达、机械组织发育不良,因而脆弱易断;枝上的叶形小而发黄,内部状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病枝上初时能结小果或畸形果,以后变得花而不实甚至不再开花。如此反复的结果,被害花木的枝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其小枝、加大其体积,丛生枝当年枯死或逐年枯死。植原体所致丛枝病在自然界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在栽培条件下,则是通过嫁接、扦插、分株等繁殖材料传播。从症状发展的过程来看,首先是枝条的顶端生长受抑制,因而刺激了侧芽的生长不久也受到抑制,又使其本身的侧芽再度提前发育成小枝。引起丛枝病的主要原因是植原体和真菌,前者是一类尚不能人工培养的植物病原菌,为无细胞壁、仅由三层单位膜包围原核生物,专性寄生于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系统,引起枝条丛生、花器变态、叶片黄化、树体坏死以及生长衰退和死亡
[防治对策]
本月由于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又低,一些食叶性、刺吸性害虫仍有可能普遍发生,如刺蛾类、袋蛾类、红蜘蛛类、介壳虫类、黄杨绢野螟、樗蚕蛾、蛀干性天牛类、木虱类、网蝽类等;一些病害也将继续发生为害,如合欢枯萎病、十大功劳白粉病、桂花褐斑病、紫薇丛枝病、樱花褐斑穿孔病、日灼病等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将持续大面积发生危害;红斑病、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等也将严重发生
九月发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