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华博馆:触摸侨乡沧桑历史

华博馆:触摸侨乡沧桑历史

铁轨下的悲壮历史

在华博馆,我看到一段陈旧的铁轨,铁轨后面是一幅巨照,一群工人在修建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埋葬着一个华工。”记载在中学历史书里的这句话曾那么让人心痛

以前曾听说过,抗战之时发生了一个令人心灵震撼的史实——华侨“卖子救国”。在华博馆,我们看到了这件叫“卖子救国”的文物——一张主人公的照片,一个棕色的旧布袋和一件中山装

郑潮炯卖子救国时穿的衣服

清光绪年间,为了家乡的繁荣发展,在美国从事铁路工作长达40余年的台山人陈宜禧回到家乡,主持建设了一条纵贯台山,经新会,抵达江门北街的新宁铁路(这是我国历史上仅次于1906年建成的潮汕铁路的第二条商办铁路)

“卖子救国”震撼人心

当年侨民出国要过这么一道坎:先由国外的亲友在当地移民局提交一份详细资料,申请者在入境时有入境处的官员根据所提交的资料进行盘问,若所答与资料不符,即被拒入境。在华博馆,我们看到所谓的“口供纸”,难道是华侨上法庭?梅伟强告诉我们,口供其实是申请入境者的详细资料,口供纸是美国排华时期的特殊产物

梅伟强说:“这是国家级文物,它的宝贵之处正在于它背后隐藏着爱国救国的旷世义举。”望着有些褪色的文物,我们不忍心翻开却不得不面对那一段历史——正当祖国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刻,身在大洋彼岸的无数华侨心如火焚,他们倾其所有,甚至卖子救国……。“卖子救国”是华博馆的镇馆文物

华侨艰辛生活历历在目

目睹华博馆里一件件早期华侨的文物和资料,当年华侨闯荡海外的艰难历程恍在眼前。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告诉我们,这是纪念华侨华人对加拿大作出的巨大贡献,加拿大在2006年赠与华博馆的。走进台山馆一楼展厅,微缩的“加华丰功碑”伫立在眼前,纪念碑基座左右铜像分别为修筑铁路之华工及参加二战华裔军人的塑像

1937年爆发的全面抗日战争牵动了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心,五邑华侨为了支援中国抗战,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南洋地区有一个穷小贩叫郑潮炯,他拿出自己当小贩的看家本领,背着儿子郑社心,穿着如今捐给华博馆的那件衣服和肩搭布袋,从1937年起,只身在北婆罗洲及砂劳越各埠义卖瓜子筹款。后来,他远渡茫茫的南中国海,到了新加坡,再转到马来西亚半岛,穿州过府、跋山涉水,五年间,他筹得义款多达18万余元,全部交给了以陈嘉庚先生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1939年,在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怀上了第4个儿子郑社义时,他把孩子卖掉了,得款80元,并全数捐给了筹赈会,这一义举震动了南洋,各地华侨纷纷投身祖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一股新的抗日救国热潮

摊开地图,江门,乃是西江下游通向磨刀门、泥湾门、虎跳门、崖门及横门五个出海口的要冲。西江历史文化在踏上江之门时,有怎样的情思与豪迈?我相信,在酝酿排山倒海的前奏之时,这里肯定有惊心动魄的故事要告诉世人!。江门江门,一江之门

小编探访

梅伟强说,在枕木下被埋葬的华工至少有八成以上是来自江门五邑。江门人首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出现在鸦片战争后,当时的华人到中、北美洲主要从事矿产开采、铁路修筑等繁重的体力劳动。通过“淘金”“修铁路”发洋财,是江门五邑人漂洋过海的美梦,而他们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加快横贯美国西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进度,美国雇用大量华工(1.5万人,绝大部分是江门人),当时有大约十分之一以上的华工都死在这条铁路线上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在华博馆中,一位父亲寄儿子背的“口供纸”,如问:“你父亲镶有金牙否

与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西江历史在江门呈现出的一大特色。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现今人口410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共有370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于是又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说法

“口供纸”长达七米

华博馆位于五邑华侨广场会展中心东面,从南到北依次为台山馆、鹤山馆、恩平馆。据介绍,目前装修好并投入使用的是台山馆的全部和鹤山馆的一、二层,台山馆主要用于陈列与五邑华侨华人相关的文物与资料

其实,要管窥江门的历史并不难,有一个窗口为我们提供了方便,那便是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且让我们透过这个窗口,去了解侨乡江门的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620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