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当玉不再是皇家的专属而进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之后,它首先具备的是商品的属性——玉在当代首先是一种商品。可以说,玉的艺术品特征才是当代玉文化的落脚点。其次,玉这种商品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具有自身的核心特征,与各种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既具备物质层面的意义,也具备精神层面的意义——今天的玉所拥有的是艺术品的特征
实际上,在历史长河中,玉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种静止凝固、永远不变的定义。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仔细研究一下古代玉器所留下的时代痕迹就会发现,玉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其意义并不一样,这就注定当代玉文化一定有着属于当代的特点
玉的收藏“疯狂”吗
流动的玉文化
我们审视这样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最常看到的是这样的事情?。有人花6000多万元买了100多块“子料”,就我所看到的部分来说,这些所谓的“子料”,三分之一是染色的,剩下还有大量的“磨料”,真实价值肯定与6000万元相去甚远
时至今日,在传承的同时,玉文化内涵因时代不同而产生了很大变化。藏玉藏的是什么?收藏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境界,这是核心内容,玉文化的追求意义也在于此。把握当代玉文化的独特性,学会用文化的视角面对收藏,这是当代玉器收藏者无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玉文化源远流长,堪称中华文化当中延续传承时间最长并贯穿整个文明史的标志性文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收藏?作为一个收藏者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自我定位?这样的问题无论对于整个玉器收藏界,还是个体玉器收藏者,都至关重要
可以说,玉的收藏,一定与钱有关,但不是简单的买卖,要收藏到好的东西并不是仅仅靠钱就能解决的,而且对于收藏来说,过程比花钱重要得多
而到了当代,玉不再代表权力,不再代表神权,不再代表“礼”,甚至不再代表财富……那么当代的玉到底是什么?
既然是投机,那么“偷鸡不成蚀把米”就是一种正常结果了。我认为,从行为动机而论,当大把的钱被拿出来用于买玉,购买者所看中的并非文化价值,也没有审美和艺术观念,他所最为看中的是玉的升值空间,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投资,可是,我们说过,玉的属性是商品,同时也是艺术品,那对于玉,没有文化基础的投资是什么?实践当中,投资往往演变为投机
首先,古人对于玉的痴迷状态,用之沟通天地,沟通人与自然,当代人是没有这种状态的;其次,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秦国曾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事情——一块玉可以等于十五座城池,那才叫真正的“疯狂”。反过来看今天,我们之所以对玉的市场有“疯狂”的感觉还是我们的起点太低,“疯狂”是与30年前对于玉文化、玉的价值漠视相形对照所产生的。同样,我们看清代是怎样使用玉材的:当时一些大玉都是将其从新疆的昆仑山上采集下来,然后一路历尽艰辛运回京城,再加上名匠雕琢……就为了一块玉,其所耗人力、物力与金银为今天所不可想象,“疯狂”程度令人咋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玉,玉文化将更进一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之所以做当代玉的专项拍卖,所寻求的就是建立一个收藏者正常的收藏路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两点要再次强调:第一个是心态,不求捡漏,而要在收藏中关注、衡量成长性;第二点就是选择合适的路径,不要听故事,相信各种模糊的不清楚的路径能带来意外“奇迹”。玉是不用做广告就能够广泛进入消费领域的,因为关于玉的广告实际上已经做了几千年
我举个例子,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乎每天都要给别人“看东西”,这其中大量看到的是以下这种情况
因此,“疯狂”所表现出的对于古老文化传统的向往、研究、学习是积极的、有益的。我们语言中所留下的关于玉的赞美、玉的成语不胜枚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讲的是情操,“金玉满堂”讲的是财富,“颜如玉”讲的是审美……玉是充满东方文化特征的材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方文化越来越强势。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感受着传统文化,包括玉文化有意无意的熏陶。中国人对于玉有着先天的亲近与向往,在时机成熟时就表达了出来。本质上讲,当代软玉收藏之所以会呈现爆发的态势,其实正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回归使然
这种说法很有意思,而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玉在当代忽然有着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
玉石消费逐步放大,受众剧增,价格上升,这种现象集合起来成为了“文化热点”,而这个“文化热点”,是依存于艺术的影响力,是依附于玉本身的哲理,是关于艺术的审美,这是当代意义的。当你去用艺术品的观念看待玉的收藏,思路与价值判断自然也就清晰了。我们看到,玉文化的兴起正是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人们在满足物质层面需求进入到精神层面之后才出现的
我听到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对玉的追捧根本称不上“疯狂”,至少与历史相比不是最“疯狂”的
收藏追求的是文化境界
举例来说,春秋战国的玉文化就是“礼”的文化,它一方面保持沟通人与自然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借助于玉的物理属性传递思想道德,像“君子比德于玉”,就是将道德规范附着于玉上,借助玉的物理特性来建立思想体系,规范、指导社会与人
到了秦汉,“礼”的概念趋于消失,玉的权力象征、政权的标识意义被凸显,财富的概念逐渐增强,然后玉的文化轨迹就朝着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方向发展下去
收藏毕竟是寓藏于乐的过程,对于玉,材料、年代、工艺、创意都是需要收藏者去研究判断的,其中存在有难度的环节,而这些难度所在也正是乐趣所在
但另一方面讲,目前在文化热潮涌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问题,这就是由于玉的商品属性膨胀带来了种种短期行为与急近功利的投机。对于资源,我们看到了竭泽而渔,“疯狂”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就令人痛心了
花了钱,“蚀了米”会有痛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不同于真正收藏过程中的体验。反之,没有文化的购买,实质就是一个花钱的过程,其快乐变成了占有的快乐,也因此背离了收藏应有的内涵。通过这个过程,一个普通的收藏者成长为一流的鉴定高手,某一领域的专家,充分享受收藏带来的种种快乐——知道了,懂了,这才是人生的享受。收藏是快乐与痛苦交错的过程,也会发生打眼,不可避免地交学费,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提升自己文化、品位与鉴赏能力的过程
到了明清,玉的宗教意义已消失,玉成了权力的标识——皇家控制着玉的开采权,大玉的使用为皇家专属……此时的玉是权贵的身份象征,也是财富价值的体现,但同时也是艺术的载体,有着鲜明的艺术品特征
由于过去采玉是皇家专属,其基本形式就是每逢山洪爆发之后到河中采玉。大自然每年会带给下游籽料,连年不绝,人们享用着大自然的恩赐。子料不够,再开采一些山料,如此而已。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古代采玉恰恰是玉文化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文化的态度,也是我们对于珍稀资源应有的态度。反过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采玉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藏玉藏的是什么?收藏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境界,这是核心内容,玉文化的追求意义也在于此
现在愿意讲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凡是举办各种与玉有关的活动,无论展览还是售卖,都一定会打出弘扬玉文化的旗号,那么,在当代社会生活背景下的玉文化是什么呢?你要弘扬,又弘扬什么呢?
在我们确定了玉的商品属性与艺术品属性之后,收藏行为也就围绕这个定位展开。玉文化最终要落到具体的玉的原料与作品上,也是通过收藏行为来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