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植物病害症状

植物病害症状

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

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腐烂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

病状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现的特征不同,宏观症状常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

③锈粉状物。白色粉状物多见于病部表面;黑色粉状物多见于植物器官或组织被破坏之后。⑥菌脓。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产生的紫色线索状物。病部产生的胶粘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④粒状物。发生机制植物受病后表现各种症状是因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破坏而变质所致。病部产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状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变化较大,如霜霉、绵霉、绿霉、青霉、灰霉、黑霉、红霉等。许多真菌和细菌以及线虫能分泌多种酶,可使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解和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坏死或腐烂。病征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⑤根状菌索。主要有:①霉状物。②粉状物。病部产生的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有的是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与组织分离,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有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颗粒,为真菌菌核

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变色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

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萎蔫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

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坏死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0/26903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