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传播途径
3.1检验要求
2.1.3调查老树皮内、乱石堆中、墙缝、屋檐下是否有越冬(越夏)蛹
3.1.1对来自疫情发生区的林木、果树、灌木等活体、木材、植物性包装材料(含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及装载容器、运载工具,进行全面检查
5生物学特性
该虫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飞翔和老熟幼虫爬行,成虫一次飞翔距离在100m以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5龄以后幼虫和蛹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进行传播
2.2.2采取等距隔行方式,选取样树50、100株,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增补样树,进行每木幼虫网幕数的调查
4龄以上的幼虫同老熟幼虫
4.2鉴定步骤
1龄幼虫头宽约0.3mm,体长约1.8~2.8mm。前胸的Dx1,刚毛,中、后胸的D1刚毛和各腹节的D2刚毛最长,粗而黑,而其他刚毛短而柔软,呈淡褐色。头黑色具光泽,体黄绿色,刚毛基部的硬皮板褐色。第1腹节的D2、L1和L2的各刚毛大致排成1纵列,SD1位于前方。胸足和腹足的外侧淡褐色
前、后翅M2、M3脉共柄,由中室后角上方发出Cu1,由中室后角发出。前翅R2~R5,脉共柄,R1出自中室单独发出,M1由中室前角发出;后翅Sc十R1,由中室前缘中部发出,Rs和M1由中室前角发出。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其中内侧枝齿长度约为外侧枝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翅底色纯白,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雌蛾前翅常无斑,越冬代明显多于越夏代。体白色,喙不发达,短而细,下唇须小,侧面和端部黑褐色。成虫雌蛾体长9.5~15.0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0~13.5mm,翅展25.0~36.5mm。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与背兜相连,基部宽,端部尖,向腹面作钩状弯曲,抱握瓣长方形、对称,具一发达的齿状突起;顶端尖,与对面阳茎端基环的底部相接,瓣腹内突三角形,阳茎端长,较抱握瓣长得多,稍弯曲,顶端具1列小刺,阳茎基环梯形、板状,基腹弧较抱握瓣短,近“U”形。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雄蛾复眼稍大于雌蛾。前足胫节胫端有1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中距缺如,仅有1对端距。在前翅翅斑很密时,常可见4排;第一排靠近翅基部,弯折点在中室之下,两臂向翅基方向成“V”形弯折,两端达或不达翅之前缘;第二排位于中部;第三排位于中后部,从缘脉之下向外弯至肘脉,然后向内弯;第四排位于亚端部,呈波浪状
3.2.2检查装载容器、运载工具、植物性铺垫材料(含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木材(原木)裂缝或树皮开裂处等是否有成虫、卵、幼虫、蛹、排泄物、蜕皮物或被害状
在幼虫期,采取人工剪除网幕;在老熟幼虫下树越冬前,在树干上缠绕草把(绳),待其在草下化蛹至羽化前拆下烧毁
中有虫株率2.1%~5%;
在自然情况下未发现危害针叶树,但人工将幼虫接到兴安落叶松针叶上,发现幼虫也能取食落叶松针叶,但发育不好。美国白蛾在我国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主要危害糖械、元宝械、三球悬铃木、桑树、白桦、榆树、柿、梧桐、樱桃、李属、梨属、苹果属、连翘、杨属、刺槐、槐树、紫穗槐、臭椿、香椿、板栗、山楂、水曲柳、美国白蜡树、枫杨、毛泡桐、核桃揪、紫丁香、柳属、枣树、葡萄、文冠果等植物
2寄主植物
4形态特征
4.2.1根据以下特征,鉴定是否属灯蛾科:前翅M2靠近M3,远离M1;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基部并接且直延伸到中室中部
国内: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
1.2本办法适用于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对林木、果树、灌木等植物活体、木材、植物性包装材料(含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及装载容器、运载工具的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
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d并多在傍晚和黎明活动、交尾,白天静伏于寄主叶背和草丛中。交尾结束后1~2h,在寄主叶背上产卵,卵排列成块状,其上覆盖有白色鳞毛,历时2~4d,分2~3次完成,大部分卵粒于第一次产下,且孵化率高,一般均在96%以上,而且较整齐。该虫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胤剑?不深入大片林子内部。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夏代成虫期为7月下旬至8月初。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末龄幼虫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总取食量的50%以上。成虫飞翔力不强,有一定的趋光性。雌蛾产卵期间和产卵完毕后,始终静伏于卵块上,遇惊扰也不飞走直至死亡。4龄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缀合成网幕,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有的长达1~2m。该虫在原产地美国北部和加拿大1年发生1代,在美国中部和南部1年发生2~4代,在欧亚发生区1年发生2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2代,个别地区出现3代,以滞育蛹越冬。越夏代老熟幼虫多选择树皮裂缝、树洞、屋檐缝隙中化蛹,在树冠下的石头、瓦块下或地表枯枝落叶中化蛹的较少,而越冬代则与之相反。平均气3~25’C、相对湿度75%~80%最适于卵的发育,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并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群集取食寄主叶背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白膜状。幼虫耐饥性较强,5龄以上的幼虫耐饥力达8~12d,这一习性使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或货物包装物的运输或附在交通工具上作远距离传播。越冬代成虫多在寄主树冠的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成虫则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背面的D1和D2黑色,D2生有黑色长刚毛1根和3~4根短的黑色及白色的短毛。腹足趾钩单序异形中带。胴部淡黄色,胸部背面具2行大的毛瘤,腹部背面具z行黑毛瘤,各毛瘤突变得显著发达。3龄幼虫头宽0.8~0.9mm,体长4.0~8.5mm,头部变成黑色,有光泽
也可在生产防治中使用具有诱捕电击功能的诱虫灯进行大量诱杀。在日平均温度在15℃以上时,黑光灯诱捕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
4.1.1翅脉制片:取完整成虫的前、后翅,浸入80%酒精液中1~2min使其湿润,然后将翅移入10%的稀盐酸液中1~2min,用吸水纸吸去稀盐酸,移入10%~15%漂白液中,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翅脉上的鳞片脱净为止。取前、后翅置于载玻片镜检。取无色透明翅浸入伊红液中,移入30℃恒温箱中24h,取出染色的前、后翅,分别移入90%、95%、100%中1min,滤纸吸去酒精后,再移入二甲苯1min
7适生范围
5.3对于植株上检出的幼虫网幕、蛹、成虫等予以销毁
短光周期和低温是美国白蛾越冬滞育的主要诱因。美国白蛾的发育起始温度是10℃,完成一个世代需要800日度
该虫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40年代传人欧洲和亚洲,在欧洲大陆已扩散到大部分国家,传播和扩散的速度很快。该虫常以幼龄幼虫群集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在网幕内取食寄主的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呈白膜状而枯黄;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被害木树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削弱了树木的抗寒、抗逆能力,连续受害可导致被害树死亡,直接制约了城镇环境绿化和美化,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当地的经济、生态和人文景观影响极大。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秋毛虫、秋幕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1984、1996年两次列人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该虫1979年传人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美国白蛾卵的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和80~85日度。越冬代蛹因低温、感病、被捕食或被寄生等原因死亡率较高,有时高达70%~80%
2.1.1对寄主栽植地的防护林、果园、公园、“四旁”树,与疫情发生区有货物运输往来的交通要道、货物集散地周围的树木进行线路(目测)踏查
8防治措施
5除害处理
卵块大小为2~3cm²,表面覆盖有雌峨腹部脱落的毛和鳞片,呈白色。卵近球形,直径约0.50~0.53mm,表面具许多规则的小刻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顶部呈黑褐色
诱捕器放置高度春季为2~2.5m,夏季为4~5m;间距春季为40m,夏季为16m。在疫情发生区内,使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捕器或处女蛾诱捕器,诱捕雄成虫进行发生期、发生量监测
4.2.3根据种的特征、类似美国白蛾雄成虫外生殖器检索表,鉴定是否为美国白蛾
4检疫检验
1.1本办法规定了美国白蛾的检疫检验及检疫处理操作办法
国外:日本、韩国、朝鲜、土耳其、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前苏联、波兰、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2.1.4确认有疫情需进一步掌握危害情况的,应设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
5.2对于数量大又不便拆开的应检物,发现疫情采用澳甲烷熏蒸处理,在15~20℃时用药量为20g/m³、熏蒸时间24h
2产地检疫
1主题内容及应检范围
1分布
2.1踏查
2.2标准地(或样方)调查
4.2.2根据以下特征,鉴定是否属白灯蛾属:后翅有M3、前翅R2~R5共柄,前缘基部不成拱形,喙或多或少退化,后足胫节缺中距,前足胫节有弯端爪,头、胸被粗毛
3调运检疫
2.3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将试管里的内含物倒在盘里,用一根昆虫针钩住抱器瓣,用另一拉出外生殖器,取出外生殖器放在水里洗涤,并保存在80%酒精里,置于载玻片上镜检。4.1.2雄成虫外生殖器制片:剪开雄成虫腹部,将其置于试管中,放入少量的氧化钠(钾)溶液,将试管倾斜地在酒精灯上小心煮沸,直到腹部透明看到外生殖器为止
轻有虫株率2%以下;
3.1.2待运上述受检物的场地、仓库等周围500m范围内应确保无疫情
5.1对来自疫情发生区的应检物,尤其是植物性包装材料、交通工具必须严格复检,发现疫情采用2.5%溴氰菊酯乳剂5000~6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处理
在幼虫1~2龄时,使用Bt生物杀虫剂1000~1200倍液;当幼虫3~4龄时,宜采用800~1000倍液;当幼虫5龄以后,宜采用500~8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在幼虫幼龄期时,使用灭幼脲Ⅲ号1700~2500倍,或5%卡死克乳油4000~6000倍进行防治。对于在城区和居民区进行药物防治,可使用10%歼灭乳油6000~8000倍、或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选用2.5%澳氰菊酯乳剂5000~6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处理
3经济重要性
第8腹节上L3缺如,第9腹节的D1、D2之和SD1毛瘤相互邻接,L1和L2愈合,L3缺如。胸足基节端部及外侧面、股节、胫节、跗节端部灰白色,其余部分黑褐色,有光泽;胫节上的泡突很不明显,爪黄褐色;腹足中部除内侧面外为亮黑色,基部和端部黄褐色,趾钩单序,异形中带,中间趾钩10~14根,等长,两侧各具10~12根。第1~7腹节上D1毛瘤不及D2毛瘤的1/3大,L1、L2、L3毛瘤分离,L1毛瘤的部分位于气门下缘水平之上。中胸和后胸的D1与D2毛瘤完全愈合,远离SD1。前头的下方也生有次生刚毛。前胸气门的长径与第7腹节、第8腹节的比为1.3:1:1.7。体细长,圆筒形,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亚背线,侧线,气门上、下线颜色由深渐呈浅黄色,体侧毛瘤橘黄色;气门白色,长椭圆形,边缘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前胸的D2毛瘤退化;SD1微小,与SD2相接。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宽2.4~2.7mm,体长22.0~37.0mm,头宽大于头高,高大于额宽,傍额片中缝约为冠缝长的1/5。胸部各节V1毛瘤为单刚毛。头盖在P1与P2周围和下方的刚毛A1与A3,周围各有数根次生刚毛
人工繁殖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同时,注意保护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提高对美国白蛾的自然控制能力
4.1标本制作
3.2现场检验
头部圆,额和触角基部略膨大。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褐色,中胸背部稍凹,前翅侧方稍缴。前翅约伸达第4腹节的3/4处,相遇于腹部中央附肢的末端处。下额大,伸过前翅长2/3处。下颚须和前胸足腿节不可见。后翅和后胸足隐藏。第5~7腹节沿前缘具一凸缘,并具光滑和浅色的深沟。下唇须时见小三角形片位于上唇之末端。蛹:体长9.0~12mm,宽3.3~4.5mm。中胸足前边不到眼部,后边不达翅顶,而互相在腹部中央相接。触角不到中胸和足端部。臀棘由8~15个细刺组成,每刺端部膨大,末端凹人,长度几乎相等。气门椭圆形,稍凸出。第4~6腹节沿后缘也是同样的凸缘,前凸缘接近气门。前胸足向上伸及下颚顶部附近。前胸、后胸具中央隆脊,中胸退化。上唇小、明显。头部、前胸和腹背布满不规则小皱纹刻斑;后胸和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凹刻点
2.2.1在网幕盛发期,选择喜食树种多、疫情发生重的地段设置
附:美国白蛾检疫技术操作办法
2龄幼虫头宽0.5~0.6mm,体长2.8~4.2mm。背部毛瘤黑色,各毛瘤上生1根粗而长的黑刚毛,周围具短而细的白毛丛,腹部趾钩始现。色泽与1龄幼虫大体相同
茧:灰白色,薄、松、丝质混以幼虫体毛,呈椭圆形
重有虫株率5.1%以上
2.1.2幼虫期调查树冠是否有网幕、叶片呈缺刻孔洞状,或整株树叶被食光,叶脉呈白膜状枯黄
3.2.1检查寄主植物活体、植物性包装材料(含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表面是否有成虫、卵、幼虫、蛹及被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