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容不追的隐匿中彰显洞察—切的睿智,这种智慧也就体现在藏与显的微妙关系之中,体现在不显山露水的温柔掌控中,体现在计成所说的“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中。所谓高于自然,并非是将人为的力量凌驾于自然之上。在如此浩大的自然空间中,人为的痕迹极其飘渺,但飘渺不等于消失,倘若完全被自然覆盖那就毫无美感可言了,寺庙园林环境的魅力就在于它体现出哲学中的大智大慧。寺庙园林环境不同于其它类型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多位于高山大川之中,自然空间容量甚大,影响波及范围极广。“行到水穷处,坐观云起时
2.4.3隐于自然
2.4.2借于自然
1.1寺庙之说与佛寺的源起
2.1宗教性
2寺庙园林的特点分析
佛教的教义为“四谛、八道”,崇尚清净无为的修身境地。与西方哲学中张显人的力量的思想相悖的是,佛教主张将人的作用隐藏于自然背后,再加上儒学、礼学谦恭、遁世的思想,寺庙园林自然表现出融于山水的内敛气质,注重和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将人的力量隐藏于天地混沌之后。“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寺庙中的亭台楼阁大多因地制宜,顺应复杂多变的地势随遇而安
3结语
2.3景观性
2.4.4高于自然
1.2寺庙园林的概念
真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再如:被寓为“五步一楼,十步&m iddot;阁”的寺庙园林的典范普济寺,它始建于宋代,位于普陀…的灵鹭峰麓。寺前借鉴世俗旧林中的理水手法,建造一座海印池,池内荷花亭亭玉立,池旁碧荫拂水,池上曲桥凌波,桥卜龙头吐水,波光粼粼,再加上御碑亭、八角亭光影扶疏,犹为秀雅。寺庙内以藏经楼、方丈殿、内坛形成三重院落,寺之左右以伽蓝殿、罗汉殿、禅堂、功积常、承德堂、关帝殿、兰公祠、梅曙堂肜成偏院,偏院内月门相通,占木掩映,奇花异草交覆角立,形成十分清幽的环境。难怪叫代黄猷吉有《游宝陀寺》诗云:“_直为探奇过上方,居然台殿水中央。石洞寒潮鸣梵呗,竹林明月放圆光
引佛教语即“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伫立寺中,俯视江面,江涛汹涌却佛音清幽,钟声悠扬,绝妙的俯借不仅为寺庙凭添了意趣,而且将佛教的顿悟淋漓禁致地表现。…‘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字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睡,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甚至足松啸竹语、呜蝉吟、日升口落、月圆月缺、细风和雨、霜降雪舞都成为绝美的因借元素,为寺庙园林增添宗教神秘的同时又尽显山林野趣。…‘凶借无由,触情俱是。计成征《园冶》中说“构园无格,借景,因。…‘火借景,林同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寺庙选址于岸边绝壁之上,在凌空的危峰上点以小殿,以悬桥相连,好似展翅欲飞,追逐波浪的雨燕。”既然佛寺建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风景区内,那么崇山唆岭、溪谷沟壑自然是可以因借的极好元素。所谓顿悟,由迷到悟只是一念之间。譬如,陕西佳县香炉寺,其所在山地既不如黄山秀美,也不比泰山巍峨,但濒临黄河西岸,滚滚江水贴崖壁呼啸而过
正如文震亨的《长物志》所言“若徙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再次,建筑格调素雅质朴,也是融合于清幽环境的做法。花间岸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宁必金钱作埒,乃称胜地哉?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除了为表现极乐世界的神秘迫遥而在大殿内进行彩绘、彩塑之外,建筑外观色彩素雅内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却嫌脂粉颜色”,寺庙园林的建造也尽量避免皇家园林中殿宇的奢华富丽。且寺庙内外,大凡铺地,尽用青石板、碎石砾,甚至取树皮茅草随意遍铺,不曾听闻有像宫廷殿字中那样金砖漫铺,又不似江南庭院中铺设地如此细碎烦琐,图式百案。有些寺庙外的亭、桥多取近旁的树木为材,去求修直,不去树皮,以茅草为盖,就干为柱,以根为凳,更显自然野趣。红为暗红,青为靛青,有的寺宇甚至不施油漆粉饰,就其原木本色,不仅看起来古色古香,而且与清幽的山林环境甚为融合,正应了名画“千山藏一寺,唯闻寺僧偏径担水”的空灵意境
1寺庙园林的总体概述
中国寺庙园林作为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并驾齐驱的中国古典三大园林之一,经历了长久的发展,既吸纳了传统造园构景的精髓,又因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有其区别于其它类型园林的特色;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朵奇葩;也为现代景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希望这些粗浅的见解能给众多致力于景观工作的人士一点小小的启示
”在晚唐诗人杜牧的《江甫春》中足见当时的寺庙之多遍及各地,状况之盛叹为现止。“寺,嗣也。魏晋以后,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风气在佛教中盛行。治事者嗣绩于其内也。其影响远远超过儒学和礼学,成为占据中国正统地位的思想。此后,寺庙造园风靡中原。公元67年即东汉永平十年,佛教由西域传人我国,因其清净无为的隐忍思想深受统治者的垂青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汉永平十年,汉明帝在洛阳鸿胪寺中接待来自西域的高僧,并修建馆舍供他们和西域来华的商人参拜或译经之用,取名为“白马寺”,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座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东晋慧远法师在庐山“选精台,尽山林之美”,开创寺庙园林之先河。原本用于中央行政机构的“寺”,也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到了南北朝,建寺造园活动更是屡不胜举。随着佛学的日益兴盛,佛寺建筑也大为发展。百官所居日府,此则官廨之说也
周维琼张建林
而作为峰顶的至高点,也不会让其虚空,通常建造修长纤巧的佛塔、亭阁甚至只是立一块碑岩。远观上面的“陀”石,仿佛是从天庭降落的仙石,随时可能凌空九霄,然则千百年来安然而立,不管是立于山麓仰望还是伫于行驶的渡船卜远眺,都成为绵延山脉的独特景观,成为控制“大观”的点睛之笔。譬如,普陀十二景之一的“磐陀夕照”:在梅岑山山顶上仅置石2块,上下相叠,上面一块高3m,长7m似半悬于空中,取名“陀”;下边的巨石顶部呈弧形,称“磐”。但也正是这看似轻盈的一笔,成为远近人们视线的聚焦点,成为控制整个山体的标志景观。若非建造悬空寺这样的特殊场所,体量较大的建筑群不适合修建在颠峰,而是退而居其次,放置在山麓、山谷或峰同路转的缓坡上
正如<园冶》所述“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唆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费人事之工。”。首先,山林间地形变化错综复杂,高差悬殊,寺庙建筑多不挖方填土,而是利用高下的地势,形成层层抬升跌落的院落布局,在最高点上—般以佛塔或经阁作为整个序列的至高点和序终,形成丰富的景观立面
2.2人文性
因而寺庙园林就是服务于宗教或具有宗教性质的建筑和它所属的外环境(包括庭院及其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总称。现在所说的园林是指包括庭院、苑囿和风景点在内的利用各种造园要素,采用不同构景手法,形成的具有意趣的、景观化的环境。简而言之,寺庙园林是宗教化的传统园林的衍生,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自然山水的结合体。中国的园林起源于商周,以具有实用功能的囿的形式出现,到了西晋就出现了“园林”这个专用名词
因此,它首先要满足僧众和游客在寺庙中从事宗教活动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寺庙园林维持宗教活动建筑的基本格局,例如:佛殿神堂必然成为寺庙园林的中心;寺院中的水池多是供善男信女积德行善用的放生池;为表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宗法伦理关系的代表一一秩序,而必然形成轴线式的多进院落:从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到僧舍、佛塔、石室,按从事宗教活动的顺序逐一有序地展开,形成充满宗教色彩的有序空间组合。再加上佛塔、经幢、碑刻、摩崖造像等宗教小品点缀其中,形成了既具有宗教色彩,又亲和宜人、心旷神怡的优美景致。寺庙园林较之其它类型风景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宗教性质,是服务于宗教活动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中国;寺庙园林;景观;宗教;人文
中国的园林总是与文人骚客产生密切的联系。文人墨客的即兴之笔在历史的风蚀中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使寺庙同林在宗教的基底下洋溢着人文化的情怀。“唐画家王维之弟,官居相位,舍宅为宝应寺……”,知名文人舒白香将他的《天池赋》贴于庐山寺壁上。究其原由,纵观中国历史,大凡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学者隐士总与寺僧关系密切。诗词歌赋或篆刻于碑岩之上,或制成匾额高悬于亭台之中,这在寺庙中举不胜举,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蛾眉山报国寺山门外的牌坊上挂有“天下名山”的匾额,相传为历史学家、大文豪郭沫若所题;峨眉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也因为明代书法家彭端吾篆写在石壁上的“万古流音”四个大字增色不少。譬如: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与谢灵运和陶渊明在庐山结义,著名的“虎溪三笑”就是佳话陶、陆、慧远三人在东林寺言谈忘情的典故
2.4.1择于自然
整个庭院,占木深深,曲径通幽,佛音缭绕,柳暗花明处却是海阔天窄,波澜壮阔(见图l、图2)。因此,寺庙园林在空问组合、景观布局上必然会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体现出士人夫园林中¨究构景、精巧美观的秉赋,透露出传统造同的痕迹。寺庙园林不但具有宗教功能,同时也是与皂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比肩并重的三大古典风景园林之一。另外,佛寺与寺僧既然与文化隐上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因连,那么寺庙吲林也必然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整个寺院背山面海,任寺院建筑群与海岸的交界处形成以观音道场和紫竹传说为轴线,海岸景观为特色的庭院。小径的尽处&m iddot;块巨石伸向水而,石上陡然一个清晰的脚印,这就足著名的“观音跳”了。除了作为宏扬佛法,供寺僧苦度修行,世人行善秘德的场所外,它的公共性也使它具有一定的游赏功能,这就必然要求它具有宜人的环境,优美的景观。这学著名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有些甚至参与、主持过一些传统园林的修建。首先从寺院往礁岩方向,顺应地势铺设蜿蜒曲折的小径,其巾紫竹林立,幽静典雅;小径忽而一转,只见海岸在此形成凹穴,近听海潮低咆,原米此处就是著名的“听潮庵”;小径继续往卜陡然开朗,只见与海相临的岩石上一列景观长廊怍为庭院东南面的边界嫣然而立,廊内陈列着精美的佛像,幽静安宁;廊外即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譬如:普陀山的紫竹林禅院,传说这里为观音菩萨修道居住处
”可谓不谋而合。例如:镇江金山寺塔院,地势狭窄,院落空间紧促,贴崖边架空敞廊,外墙上下饰以花窗,下层作为暗廊,不但扩大了塔院空间,外观上形成双层楼阁,而且暗廊中光影扶疏,十分有趣。甚至还可以将处于同一水平的空间分割错落成不同的纵向空间,以增加使用面积。其次,山林陡峭狭窄之地,建筑不易舒展,难以取得较宽敞的室内外空间时,也不削山劈崖,人造平地,而是将建筑紧贴山崖,挤出一尺方寸之地,并合理调整空间大小。经过将廊道的巧妙错层,化局促为从容。与《园冶》中的“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问,自然雅称
蛾眉雄秀、普陀浩淼、五台辉煌、九华近世,寺因山盛,山因寺灵。《园冶>曾有精辟沦述“林皋延,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群山峻岭、溪谷沟壑、悬崖险峰、怪石嶙峋,这些丰富的天然风景地貌和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为寺庙园林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构景条件,从而创造出了超尘出世”的逍遥之境。唐代钱咏庐iII诗云“只疑云雾窟,犹有入朝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隐肼…水乃仁智的选择。”因为庄周思想渗入佛教,加上世俗玄学家以旷达放任、纯任自然为风尚,寺庙的建造多于名山人川,和白然风景区紧密桐连。所谓“大下名山僧占多”
2.4自然性
摘要:对中国寺庙园林的起源、概念等作阐述,并根据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寺庙园林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寺庙园林具有宗教性、人文性、景观性和自然性4个特点。探讨了寺庙园林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
本文仅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寺为例作探讨。寺庙是指包括佛寺、道观和历史名人的纪念性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