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兰的“蕙”字,在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已出现。宋代人栽培春兰、蕙兰作为观赏植物已很风行,有必要对这类香草作些区分,黄庭坚这两句话一锤定音,成为后人区分春兰与蕙兰的根据,现代植物分类学也据此把这类春末开花的一干多华的兰定名为蕙兰。民国团驱年(1923年)余杭人吴恩元编撰的《兰蕙小史》,对蕙兰的传统品种和当时的新种作进一步的汇集总结,并将之分为赤壳蕙、绿壳蕙和赤绿蕙三大类。如著名蕙兰老人种之首大一品,《兰蕙同心录》中称之为上品,且有诗赞曰:“士夫气概谪仙才,座上争夸领袖来;自入江南重声价,千余不易此花魁。”而清初鲍薇省在《艺兰杂记》中对兰蕙瓣形的区分与阐释,则为蕙兰花朵形式美审美开启了门径。如果说黄庭坚对兰与蕙只是从其性状上加以区别的话,清代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已注意到兰与蕙的不同的栽培方法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蕙兰新种大量开发,各地兰家又据新发现,增补了蕙兰的奇花类和色花类。1959年杭州艺兰家姚氏所写的《兰花》一书,又在这些基础上增补了蝶花类、素心花类。这些蕙兰名品,有的在清代同治年间许鼐和的《兰蕙同心录》中已有记载。至此,蕙兰已林林总总地成为中国兰花中一个庞大而有特色的支系。其辞曰:“既滋兰兮九畹(一畹十二亩——引者,又树蕙兮百亩。”这里所说的“蕙”我们“只能理解为一种香味甚佳的香草,是否即指今天我们所说的蕙兰尚有争议。他说:“蕙性喜阳,须得上半日三时之陋……至兰,则朝暾一二足矣。”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蕙兰已有不少名品,如大一品、程梅、关顶、上海梅、潘绿海、荡字等。直至改革开放年代大量蕙兰蝶花、奇花出现之前,近一二百年,蕙兰花朵的审美均特别重视瓣型,且影响甚广,成为蕙兰审美的一个传统观念。能确认为今天我们所说之蕙兰的“蕙”的,是后来宋代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书幽芳亭》中的“一干一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的蕙
近年来蕙兰价格的涨幅常高于春兰,其原因多于此。这是对蕙兰的总的品赏。清初文学家、花卉家李渔有《蕙兰》专文,曰:蕙“其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蕙之叶偏苦其长……病其大肥”。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其《书幽芳亭》中说,“兰似君子”、“蕙有士大夫慨”,这两句话开蕙兰品赏之门径。其从总体来说,如栽培得好,蕙兰植株较春兰高大,且花枝也大也高,花朵又多,十分豪壮亮丽,香气四溢,故赏门道者常兰、蕙并赏,而看热闹者多重蕙轻兰
蕙兰花枝粗大,花朵多,因之品赏时也应该注意整枝花中各花朵间的布局是否错落有致,香气是否醇美。花瓣萼瓣质厚、糯、玉质化者也常为佳品。近年出现的蕙兰蝶瓣、奇花类,色彩斑澜,光辉夺目,尤以瓣舌多而色彩艳者更受追崇,叫价甚高。其叶艺秀丽者也为佳品,偶见叶艺、花艺、瓣型皆具者,则备受青睐。素心类也多受喜爱。蕙兰之一般竹叶瓣者多如蒿草,除少数亮丽的色花外,少受赞赏。蕙兰的品赏自瓣型说出现之后特别注重花朵的辩型,以梅瓣、水仙瓣为贵,捧天以圆紧质厚为好,外三瓣(萼片)以宽国糯质为佳,其名品多为此类瓣型。物以稀为贵,因蕙兰多为黄绿色花,如一旦出现红花、紫花、黑花、乳白花的蕙兰,也甚受器重,色艳者更佳。蕙兰的荷瓣甚少,近年发现有类荷瓣的,也甚受欢迎
朵云、浙顶、端蕙梅、端秀梅、叠翠、春蕙千手观音等等。蕙兰的传统名品有老八种:大一品、程梅、上海梅、关顶、元字、染字、潘绿、荡字;传统新八种有:楼梅、翠萼、极品、庆华梅、江南新极品、端梅、崔梅、荣梅、新品种的名品有:天娇牡丹、四喜牡丹、绿云牡丹、远东奇蝶、陆壹奇蝶、楼台蝶、英蝶、步步高、群英荟萃、仙荷极品、鉴湖之美、泉州梅、翠桃献寿、狮蝶、岭南白鹤、金铃、蕙兰水晶花、紫鹃、越王梅、聚花素
而中国由于连年战乱,建国后几十年又有两三次人为的大破坏,到上世纪末,国兴兰旺,国内涌现爱兰热潮时,有的蕙兰传统品种在本国已找不到,要靠从日本返销回国,一部蕙兰的发展史也从侧面反映出民族的兴衰史。蕙兰在清代、民国时已传至日本、韩国,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大量收集中国的蕙兰,销往日本栽培
一、中国蕙兰的历史文化
二、中国蕙兰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