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齐家玉器的琢磨工艺特点

齐家玉器的琢磨工艺特点

2.抛光

4.刻制纹饰

齐家古玉中精细品种,因细腻的抛光所显现的润泽,让人爱不释手,把玩鉴赏,令人心旷神怡。分析有两方面原因,除磨制细腻外,与材质的细腻也有直接关系。推测是使用兽皮加磨砂擦磨而成,即便使用现代工具与磨料,磨制成如此程度也非易事。石英材质的精磨玉表,除手感同样细腻外,光泽略显明亮反光,这是磨光、包浆及石英料质玻璃光泽特性的综合因素所致。在和田玉料精制的齐家玉器中,这种老玉之宝光尤为显著。加之包浆效果,玉表呈现温柔深沉的光泽,不浮不躁,精光内涵,大显古玉之风。玉表的磨光工艺在齐家部分玉器中表现极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制十分精细,手在玉表滑动平整光洁犹如镜面。和田玉质细腻坚硬,能磨制的如此光洁说明磨砂十分精细,磨擦的材料也必须精心选择

玉铜镶嵌是将铜器留下预设的凹槽,再将琢磨好的玉片粘镶于铜器凹槽中,镶玉铜枕。这种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铜镶玉,因古时铜金并称,又叫金镶玉。镶嵌与粘接,在齐家古玉中也经常出现,碎小的石片用漆胶粘贴于玉人身上,十分牢固。漆胶的主要成分就是漆树流出的生漆,粘合力很强,且耐水和弱酸碱,粘接缝隙露出的漆胶一般是呈淡黄色。在玉器身上点缀的松石装饰,则在地子上掏空小槽,松石座卧槽中并粘漆胶,是粘接加镶嵌,结合的更加牢固,正常碰撞一般不会脱落

几毫米厚,二十几厘米长度以上的片状玉器,侧看往往不在一直线上,微有弧度或薄厚不均。凡锯过木材的人都有体会,即便用墨斗打上直线,用手锯严格按直线锯开也是很困难的。这是因开较薄较长的料片时,很难把握线锯沿绝对直线锯切。没经验者锯出线条肯定七扭八歪,几十厘米长的片形玉器在齐家文化中并不罕见。也有说法因时间久远玉材内部应力所致稍有弯曲,因未曾查实并计算,玉材应力引起有何变形的实据,不敢臆下结论,故认为大多还是人为切割开料所致

当然所谓的现代用布轮磨擦作伪包浆,只能施于光滑面的玉表,这些参差不齐的断口则无法为之,故线锯切割开料即将完成时,将玉料册断是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特点。但开料断碴内包浆不易破坏,比较好认。当地老乡检到这些古玉为了漂亮多卖钱,有的用酸将土锈去除,往往破坏了器表的包浆,造成鉴别的疑惑。线切割开料痕迹在玉琮,玉璧上时有出现平面上留下一条较直的棱脊,这是由于开料切割即将切透解开所致,棱脊上留下参差不齐、凸凹不等的贝壳状断口,断口内时常有上锈掩盖,清洗干净后细的包浆,没有包浆则疑为伪作新碴

还有些钻后将这些粗痕打磨掉,进一步加工以使孔径内壁光滑,边沿圆润。大孔如钺、璧等,直径几厘米的孔径内壁上,留下了高低不平、宽窄不等、深浅不一的旋转磨痕。上大下小的梯形马蹄钻孔,也是齐家古玉的一个显著标志,无论是大孔还是小孔均如此。这是因为非金属管钻在磨钻时逐步磨损,越来越细所致。即将钻透时玉料断裂,在孔出口边缘周边留下了参差不齐的断口。旋转图形条痕内要有包浆,断口内要有包浆,这较易观察。这给识别增加了难度,但仔细察看,一般孔内壁修磨得不完奈彻底,依然可见稀落断续的旋转痕迹,边沿圆润处可见到纵向磨痕

3.镶嵌、粘接

直接在玉表刻制纹饰,良渚文化古玉中量较人,齐家古玉中虽有,所占数量比例很少,玉刀与玉琮的细阴线纹均为直接刻制,能否直接刻纹于坚硬的上,日本一位学者曾用自制的一把金刚石刻刀,手力刻划玉石,可留下较深的痕迹。史前古玉的直刻阴线纹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刻制,较多的推测是金刚石或陨石,因没有实物的证实,只有实物的结果体现,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令人惊讶的是几十厘米长的细如发丝的刻纹笔直如线,实属不易。至于汉代以后的“昆吾刀”刻玉如泥之说,恐也有文人的修饰夸张,因谁也没有见过“昆吾刀”到底为何物。这个实验可以证明比玉石硬度高的器具刻划玉表的可行,我们知道玉石中最硬的品种硬度为7,而金刚石硬度为10。用金刚石刀具刻划玉石可行,并不等同证明史前文化古玉的阴刻线就是用金刚石刻划的。不解与疑惑问题多多,但现实结果又摆在你面前,这也是古玩所具有的精妙之一。是用什么方法保障刻线直度的精准,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猜想。摩氏硬度每提高一档不是简单的提高一倍,由1至10的实际硬度的提高是呈指数曲线上升的,摩氏硬度越高,其每一档相差的比例越大。因硬度大于7的自然界物质不只金刚石一种,还有钢玉、炭化硅,某些陨石材料等等。刻划的阴线纹比较好识别,纹痕较细,有的细如发丝,且没有砣具或拉磨工具的磨痕,而是硬物直刻的崩裂留于线槽的两侧,细线槽内有包浆

5.铜、玉合铸与粘接

伴随齐家古玉更多品种的出现探知、思索其制作工艺特点,可能会有更多新发现。让我们摒弃人为的条条框框,去除固有的思维定式,在客观的实践中去研究、品味齐家古玉,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和典雅的享受

齐家古玉上留下的各种痕迹,记载了当时琢玉的各种技法。品查这些细微琢痕,对识别真伪断代大有裨益。既然是琢磨雕刻,必然就留下相应痕迹

直至当今,这种琢玉技艺延续几千年无质的改变,不过是工具变成电动的转速快了,解玉砂由石英或陨石颗粒为主,换成金刚石或碳化硅磨料,更细更硬了。“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具比较简陋,而琢玉技法却十分复杂。说明了用比玉料硬的解玉砂碾琢治玉,是加工的基本方法。以水和磨料打磨冲洗,磨制玉器成形之法依然如故。《诗经》记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切割开料

二是榫卯处浇有树胶与铜粉的混合物,铜粉成为胶的添加剂,以增加粘合后的承载牢固度。这种连接办法操作起来难度很大需将玉杆加温预热,以避免铜液碰到凉玉立即凝固,而玉加热温度控制在铜液不能迅速凝固又不能破坏玉质。是用什么方法将三段玉杆衔接成一根的呢?推测是短玉杆接头处有榫,插接时处理的办法有两种。辽宁旅顺博物馆的一件商代铜柄玉鏚,经X光射线透视测定,铜柄与玉鏚是通过铸造的办法结合在一起的,十分牢固。铜与玉的街接不用镶嵌,不用胶粘接,而是合铸在一起,这种构思与实施方法确实出奇,虽发现极少,但又有凭证。我们知道齐家文化晚期的辛店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前文已述辛店文化考古发掘有铜器出现,这根玉杆的街接及与铜的运用关系令人大开眼界,即便现今模仿,也有极大难度。整根玉杆略有向上弯曲的弧度,呈微微的拱形,增加了承载力.史前文化便有对力学知识的认知与运用,堪称又一奇迹。拼接之处缝隙有铜液状物质挤出,高倍数放大镜下观察挤出物有铜粉和树胶成份。这两种办法都是而对实物的推测。这种具有很人受力,将玉杆分段街接的方法、材料与工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待解之迷。齐家文化的一套玉编钟,七个编钟悬挂在一个玉横杆上,编钟重量三十多斤,玉杆要能承载,不能弯曲断裂。究竞是哪种,因无法切开衔接断面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120厘米长的玉杆选料是极困难的,如此长度的大料中间无一丝绺裂,细查才发现这根玉杆不是整体切成,而是分三段拼接。令人惊讶的是玉杆的的结合处十分牢固、受力,犹如整块氏料制成。铜、玉合铸之法,在近代基本无人采用。一是里面浇铸铜液,连接十分牢固,利于承重而不变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1/2868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