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的数据统计来看,这一年里拍卖中国艺术品业绩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拍卖行有100家,共举办了684场拍卖,总成交额近150亿元
2006年春拍期间,在上海新成立的泓盛拍卖行推出陈逸飞的代表作《玉堂春暖》,并以1100万的价格成交。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徐悲鸿的油画《奴隶与狮》以5388万港元成交,创下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新纪录
以统计数据较为可靠的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为例,2005年秋拍成交额约为1.4亿元,2006年春拍为1亿多元,秋拍时降为7000万元。到了秋季拍卖,即使生意最红火的几家大拍卖行,人气和买气也明显不能与去年相比。尤其是中国名家书画的估价下降明显。而最后的拍卖成绩,总体上也比去年顶峰阶段下降。一些规模较小、拍品平平的拍卖行则更是秋风萧瑟。这从他们对所拍卖的艺术品估价上可见一斑。但是,这些风风火火的数据却无法驱散人们在拍卖现场切身体会到的“寒意”,哪怕我们相信这些数据没有“注水”的成分。早在春季拍卖时,拍卖会上就已弥漫着观望的气氛,已经有一些投机者“割肉”出货。一些原本热情高涨的买家也显得意兴阑珊,很少买东西,甚至懒得去看一些无关紧要的拍卖了。许多拍卖行预先已有心理准备
油画市场报喜
其中,在前一年被联手炒作的民国画家王一亭作品的市场行情终于支撑不住,骤然下跌,大量流标,成交价从此前的动辄十多万元、数十万元,跌至数万元。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这一波寒潮中,中国书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受“冻”的。由此推倒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再也没有了动辄百分之百的成交率,大多数拍卖会的真实成交都在五成至七成
刚以为张晓刚独占鳌头了,不料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北
这在国内外收藏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将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将狂飙于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冲锋号”;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又一波炒作。但这一年里,最出风头的不是陈逸飞,不是徐悲鸿,也不是吴冠中,而是新锐的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这个许多中国人并不熟悉的中国艺术家,长期以来作品主要出现在海外画廊,价格一般在10万元左右,多则数十万元。但春拍时,他的《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以809.8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坐上了“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的头把交椅。然而人们质疑的声音还未消去,张晓刚在佳士得秋拍中再创纪录———其油画作品《天安门》以1800万港元落槌,成交额是估价的9倍
与中国书画拍卖的平淡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油画拍卖却不断传出喜讯,放出“卫星”
在中国嘉德、中贸圣佳、西泠印社等拍卖会上,中国古代书画捷报频传,石涛的《莲社图》被拍至1177万元,陆远的《岁朝喜庆图》以1650万元成交……据了解,越来越多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将目光聚焦在古代书画上。仔细分析发现,在书画拍卖整体回落之际,中国古代书画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有关专家分析,从较为容易入手的近现代书画收藏上升到古代书画收藏,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好收藏家的必然过程。而不少收藏家和投资者则认为,古代书画盘子小,作品少,不可能大量囤积同一名家的作品,不容易炒作;另外,古代书画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较高,仿冒起来也比近现代作品难得多
其中,业绩超过10亿元的拍企有4家:佳士得香港公司(25.7亿元)、香港苏富比(15.5亿元)、中国嘉德(12.56亿元)、北京瀚海。业绩在10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的拍卖行有29家,主要分布在北京
张大千的兄长张善AI以画虎著称,但他一般的虎图不过数万元至十数万元,而春拍中,他的一件《凤凰图》非常精到,题材也极少见,买家竞争激烈,抬到了50多万元。最近,他的一张小小的白描扇片精品,以十多万元成交。这是可喜的迹象。朵云轩负责人李年才认为,中国书画的收藏家越来越成熟,他们变得“挑剔”了。所以从拍卖中可以看到,艺术水准平平的“大路货”即使顶着名家的帽子,依然卖不出好价钱;艺术水准高超,题材稀少的精品,依然受到追捧。程十发的一般作品价格也在下滑,但他的精品力作依然受欢迎
北京翰海2006秋季拍卖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379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一举创下两项价格纪录:吴氏个人作品的最高价和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国内最高价。在世艺术名家的行情更好
市场乍暖还寒
从中也可以看到,买家越来越要求买精品,买放心。如北京匡时、荣宝斋等推出的一些藏家专场,作品来源可靠,藏家内行,信誉度高,倍增买家信心。一些著名收藏家藏品的专场拍卖业绩也不错
收藏家刘春华认为,这样的行情才是正常的。不少业内人士对中国书画市场的回落表现得非常坦然。过滤了炒作的成分,市场回归了理性,降低了风险性
中国书画受“冻”
总之,你无法用一句话来评判、概括它的状况,也难以从表面的成交数据来探究真相。2006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风云变幻,乍暖还寒,虽寒犹暖,寒中带暖,暖中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