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里植物种类繁多,每种植物因各个国家语种和文字的不同,其名称各异,即使在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也往往不一致,因而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在我国民间称为夜来香的花卉植物有多种,一为茄科夜香树属的多年生灌木,又名夜丁香;一为萝摩科的藤本植物,亦名夜香花;一为石蒜科的晚香玉人们习惯上也把它叫作夜来香,又如忍冬科和虎耳草科都有叫绣球花的植物,这样一来常常造成混淆。与此相反同一种花卉往往有多个名称,如叶子花又叫宝巾花、簕杜鹃、三角花、九重葛……;扶桑别名朱槿、佛槿、大红花等等,可想而知,这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会对识别植物、利用植物带来多大的障碍,更不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植物命名为什么要用拉丁名
国际植物学界进行交流的标准用名是拉丁名,也就是指植物拉丁学名。第一个名代表"属"(genus)名,第二个名代表"种加"(specificepithet)词。这个简单明了的命名法则一问世,就得到了生物学家们的赞扬和支持,经过二百多年的应用和修订,成为国际上学者命名新物种的统一准则。在种名的后面,再注上命名者的姓名,一方面表示荣誉归属,一方面表示此人要对这个命名负责。双命名法使纷繁复杂的万千种生物被科学地区分,人们一看到某种生物的两个拉丁词,就可以判断这种生物的类别归属。由属名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种名(speciesname)。他的《植物种志》(SpeciesPlantarum)1735年出版,这个命名体系称作林奈双名命名体系(Linnaeanbinomialsystemofnomenclature),其中生命,如植物,采用两个拉丁化的名字(拉丁双名)来命名。采用拉丁化名字和拼写的习惯是源于中世纪的学者和因为直到19世纪中叶多数植物学出版物仍然使用拉丁语。现行用拉丁文为生物命名的体系则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Linnaeus,通常用其笔名Linnaeus)250年前提出来的,作为统一的植物命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