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实践中也试图打破很多年的仿古套路,2005年曾荣获天工奖的玉雕作品《古韵》,以平面设计的原理设计雕刻,将有形态,包括具像形态和抽象形态,依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创作出全新的形态及审美组合。自《古韵》之后也大量创作了颇具新意的玉雕作品,一时也成了现今“苏帮”玉雕中的一大特点。虽然雕刻工艺越做越好,形式也略有改变,但还是未摆脱仿制模式。《古韵》将古代玉雕纹饰、图案(乳钉纹、龙、圆壁、辟邪兽等)重新组合,既有古代元素、又具现代审美趣向,拓宽了玉雕创作的新思路。目前我们只要在流通市场上看到仿古类型,如鸡心佩、螭龙壁、弥勒等,大多能认定是“苏工”
当一件“海派”作品拿在手上观摩,根本无法看出出自何人之手,只能说这“活”是“上海工”。这样也就形成了所谓现代“海派”特色。在长期的琢玉实践中,虽然雕玉者的技艺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大部分琢玉者由于缺乏创作能力,即“设计能力”,但为了生存,就开始模仿和照搬已有的作品,尽管琢玉人都在默默地探索,但久而久之,在某一地区就会出现很多相似的作品,从而也就形成了某一地区的流派。以上海的“海派”为例,我们在很多流通市场或者藏家手中看到白玉雕刻的人物件,虽然雕刻工艺非常精细,表现手法也很有特色,但是由于大多作品的反复克隆、模仿,使作品没有个性体现,如弥勒、刘海、和合、财神等,他们除了小部分如帽子、执物、陪衬有些不同,主体的人物、姿态、造型、衣褶等都一样,可以说“换汤不换药”。再说扬州的山子雕,从清代扬州山子雕《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延袭到如今,似乎雕山子已成扬州玉雕的一大特色,从设计构图到景物的雕刻技法已经形成模式,加上几乎不变的题材,如古代神话、古典文学故事等等,形成了特有的扬州玉雕风格,虽然雕刻精致,但也一直被模式化的“风格”所凝固,摆脱不了陈旧的框架
作品中,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图腾、宗教的崇拜;有的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不乏求财祈福的吉祥图式。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朝代的玉雕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造型相近、纹饰固定,具有各自特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每一时期制玉者均在精益求精的统一绘制下琢玉。现在我们经常要仿制战国及汉代这一时期的玉器图案,其中龙纹、凤纹以及纹饰中乳丁、钩云纹都很固定,形成模式,从而也日渐形成各自的特色。战国汉代的风格即在奴隶社会社会制度下、皇权主宰下形成的,因此离不开它那个时代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蒸蒸日上,民众爱玉、赏玉的风气日益盛行,玉雕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玉雕作品的大量市场需求,促使从业者不断增加,同时也给制玉者及玉雕技艺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如果是好玉、好设计、好的工艺、就有一个好的价格。这三大流派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形势下,在各自继承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玉文化 中国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但随着现代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变化,仍需要玉雕人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来,希望我们的玉雕作品既反映“苏帮”的艺术特色,又具个性的艺术风格特点。诚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苏帮”玉雕流派对推动一个地区的玉雕产业发展和玉雕制作技艺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系列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它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必须要在作品上留下个人的气质、性格、艺术气味等印记,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心理特点投射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中,为历史、为后人留下我们这一时代玉雕人的痕迹。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玉雕队伍中,做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创作道路,勇于创新,善于突破,这样才能完成我们玉雕人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升华
于是,现代的“新苏帮”流派就这样形成了。风格能使流派形成,风格是具象形态自身固定特征的反复呈现。苏州玉雕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苏州制作仿古玉器的逐渐升温,从苏州玉石雕刻厂到郊区农村的玉器作坊大都以仿古玉器为经营主线,这么多年的重复仿古,使苏州已成为全国的仿古玉器之乡,很多台商、港商只要有仿古玉器需求就会到苏州寻觅。所谓玉雕的风格就是玉雕艺术工作者在长期的创作艺术实践中运用颇具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通过塑造的情景交互作用的作品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
除“京作”的风格特色近些年已逐渐淡化外,其他三大流派中,扬州与苏州因历史的传承而彰显其特色,“海派”则是近些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形成的派系,三大流派均各有特点,风格鲜明。近代玉雕作品的流派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别,以北京为代表的“京作”,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及扬州的“山子雕”和苏州的“苏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