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中期青花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比早期制品有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器物口沿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的现象,足内露胎或釉薄处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康熙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有“糯米脂”之称。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当时还出现用淘洗精细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份量偏轻。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胎体薄厚均匀,修胎仔细。康熙晚期青花胎体薄厚都有,底足大都平切,切削整齐,釉面多数是青自釉、亮青釉。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细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康熙青花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青花釉里红等派生品种,烧造量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这种色彩变化完全在于分色层次的熟练掌握。康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相近。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很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中期青花使用云南出产的“珠明料”。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与明代嘉靖青花蓝中泛紫有很大区别,它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康熙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器物画面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渲染,是由于工匠们运用色料技巧的结果,即运用“分水皴”的方法,其装饰效果上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艺术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