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系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雄花含雄蕊6枚,花丝分离,花药短;雌花具子房1个,柱头3枚,常反曲。与棕榈同属的植物,我国约有6种,主产于西南部至东南部,另有其近缘属蒲葵,形态与其相似,常人不易辨认。花期5~6月,果期8~9月核果球形或长椭圆形,较小,色黄白,成熟后转黑色。叶大,革质,老叶鞘基部两侧形成纤维,包被茎干,叶柄粗大具锯齿,叶片圆扇形,有狭长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裂片硬直,顶端2浅裂。雌雄异株,圆锥花序大型,由叶丛抽出,佛焰苞显著,花小色黄,花萼、花冠3裂,萼片及花瓣均卵形。茎直立,有单一主干
值得指出,此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难得见到的木本类型。棕榈,株型奇特,观赏价值很高,尤其是该种植物抵抗二氧化硫的能力较强,能够净化空气,面对生态环境趋向不良变化的严峻挑战,大力推广种植这一树种,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棕榈科植物全球约2500种,主产热带,其中棕榈属棕榈原产中国,分布普遍,种植历史悠久,经济用途较大,我国人民对其各方面的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何况,当前在浙西与皖南山区以及南方各地,野生棕榈时有可见。我国栽培棕榈,有悠久的历史。因此,我国该是棕榈的原产地之一无疑。据此推测,周人可能已经开始利用棕榈叶鞘的天然纤维,以缝制羔羊皮袄了。其意为“总”、棕音义略同。《毛诗》认为:“总”可作萆。萆,雨衣,一名蓑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三国魏·张揖《广雅》皆称:“并棕,棕也。”由此可见,大致在3000年前的周代,传说已有棕榈。《诗经·召南》“羔羊”篇载有:“羔羊之缝,素丝五总(总)”。古时,棕榈一名并榈,又名鬣葵;以华南、西南、江南最为多见。主产省份有: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其次为: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黄河流域,亦有少量分布
棕竹
布置乡间庭院,于角隅种上数本,高可齐檐,微风乍拂,清凉自生,别有一番情趣。取其绿化城镇,可种于广场、绿岛,或街道两旁;也可种于机关、学校、工厂院内,对净化环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小型棕榈、棕竹、椰子,盆栽可以装饰厅堂馆室。除上述棕榈、蒲葵以外,棕竹亦较多见;原产华南的鱼尾葵、椰子、槟榔诸属植物有向北扩展的趋势;甚至产自非洲的刺葵、美洲的蒲葵等树种已引种上海,前景看好。单子叶植物有其固有的形态特征,除子叶1片以外,叶脉多为平行脉,花器常为3基数。时至今日,棕榈科的观赏树种,日益受到青睐。布置园林,可沿道路栽种,或孤植丛植,均较适宜。尤其是棕榈科植物为木本类型,大多茎干粗壮,树身修长,别无分枝,叶如车轮,四季常绿,观赏价值很高
学术界普遍认为,地球气候曾周期性地出现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或下降的时期,受自然选择作用,棕榈的分布北缘,有时会向北推进,有时会向南退缩。根据今人对《山海经》的研究得知,除南方以外,当时棕榈的分布,己遍及长江和黄河流域。东晋·郭璞注为:“棕树,高三丈许,无枝条,叶大而圆,丛生梢头,实皮相裹,上行一皮者为一节,可以为绳,一名并榈。”他对棕榈形态的描述,扼要而形象。大约在公元前3~5世纪,战国时人所撰《山海经》问世,该书对棕榈的分布,有多处记载。如《中山经》云:“熊耳之山,其下多棕”;《西山经》云:”号山,其木多漆、棕”;《北山经》云:“高是之山,其木多棕”
具纤维的叶鞘,俗称棕皮,其纤维则称棕丝或棕毛。棕榈子可提取植物蜡,用于工业。此后,利用棕榈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记载,日益增多。《唐书南蛮传》载:“诃陵在南海中,以木为城,虽大屋亦覆以并榈。”南方居民建造房屋时,应用棕皮作为覆盖屋顶的辅助材料,避免漏雨。如上所述,汉代已将棕丝制作蓑衣;晋代把棕用于搓制绳索。取棕丝捻成细绳,可制作棕绷。园丁制作盆景,多以棕丝攀结枝条。棕丝可做棕刷、扫帚。昔日抬轿子的杠棒,据说多用棕木制成。当地农民,取棕皮为笠为衣,以避风雨。浙江多产棕,其毛用于制作棕帽、棕鞋、履套,或制作床褥。陈藏器《本草拾遗》指出:棕榈“其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福建滨海船舶,多用棕制作缆绳。段成式《酉阳杂俎》提到:“并榈出白洲,其华若羽,伐其木为车,终日不败。”因棕榈木质坚硬,用棕木制成车轴,经久耐用。亦有百姓,取棕榈叶片,缕折之,揉令极软,以代麈尾,用于拂尘;或编织拍子,用于灭蝇
棕榈
有无毒性,以科学分析测定为准,绝不可盲目尝试,以保障人身安全为要。宋人把整个带苞片的花序,称为棕笋;或形象地称之为棕鱼。取之无害于木,而宜饮食;法当蒸熟,以棕笋同蜜煮,醋浸,可致千里外。”苏东坡曾写送棕笋与殊长老诗,中有“赠君木鱼三百尾”之句。不过,在副食品供应颇为丰富的今天,没有必要重新开发棕笋作为食品。然而,《本草拾遗》指出:并榈“初生子黄白色,作房如鱼子,有小毒,破血,但戟人喉,未可轻服。”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到:“棕鱼,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他认为棕笋经过用蜜用醋加工,毒性便能除去。陆游则称“并榈子嫩供饭香”。《东坡诗注》提到:“棕笋,状若鱼子而加甘芳;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笋生肤毳中,盖花之方孕者,正二月间,可剥而取之,过此,则苦涩不可食矣。成年植株,能够开花
引《摄生方》治小便不通,取棕皮毛,烧存性,以水酒服二钱,即通利,累试甚验。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杨医亚主编《中医学》记载:中药陈棕炭为棕榈树的叶鞘纤维,冬至前后采收棕皮,切成小片,煅成炭,入药备用。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并引《黎居士方》治鼻血不止,可取棕榈灰随左右吹之。引《妇人良方》治血崩不止,取棕榈皮,烧存性,空心,淡酒服三钱。主治:收敛止血;用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赤白痢等。主产南方各地,其功效与古代名医所述,大致相符。分析表明,本品含鞣质。引《卫生家宝方》治血淋不止,取棕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有效。引《近效方》治水谷痢下,以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主治,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并附“集解方”:大肠下血,用棕笋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引《百一选方》治下血不止,取棕榈皮半斤,栝楼一个,烧灰,每服二钱,米饮调下。至于棕榈可作药用,则是毋庸置疑的。《本草纲目》认为,其“笋及子花,气味:苦、涩、平,无毒。“皮,气味同子。”引宋《日华诸家本草》认为,“主治,止鼻衄吐血,破症,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烧存性用。”引唐《海药本草》认为,“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引宋《本草衍义》认为,棕皮烧黑,止妇人血露及吐血。李时珍指出:“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单用有效,也可与血余炭同用;用量6~15克,煎服。该书还提到,鲜棕榈叶与槐花泡茶饮,可治高血压;鲜棕榈一味煎服,用治血尿,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