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中部外突一周,明显可以看出制作时是上下腹粘接而成。把手上细下粗,手握舒适。此壶高20厘米,腹大处21厘米,盘口直径9.6厘米,鸡首外侧高6厘米,把手外侧高10厘米,平底直径10.5厘米,颈高6厘米,装有双系。用电筒光亮朝壶里看,可见内壁不甚平整。通体施青釉,青中微微泛黄,釉面冰纹密布,釉色亮泽温润,酥光宝晕,施釉不及底,外底胎色灰黄。整器古朴敦实厚重,静观不由使人生发思古之幽情。有朋友收藏晋代青瓷鸡壶一把,观者每每为之羡慕,现附图供藏友共赏。鸡首昂扬,鸡冠高耸,双眼为圆泥点贴成,远看炯炯有神
明清时期瓷器上鸡纹饰甚是丰富,寓意深邃:雄鸡高冠———官上加官,雄鸡小鸡———教子成名,九鸡池塘———九世同堂,锦鸡绣球———前程似锦,鸡羊成群———吉祥如云等等,表达了人类向往美好的心愿。其实,在更为远古的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早已对鸡抱有好感,陶瓷鸡壶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鸡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六畜之一。母鸡每年产许多蛋、孵许多小鸡仔;雄鸡高鸣唤醒黎明,所以鸡象征着多子多福、迎来光明的吉意
来源:石狮日报
到了东晋南朝时,壶体逐渐变大,一面的鸡头开始捏塑成短流,引颈高冠,里为空心,既起装饰作用,又有实用意义。唐代以后,鸡壶逐渐消失,名副其实的注子(或叫执壶)开始盛行。浙江嵊县发现的一件鸡壶,有制造日期,有器名,还标有价格,别具特色。鸡壶器型的演变,从时间上讲,大体是由器小逐渐到器大,体矮到体高,盘口由小到大,颈由短变长,鸡首由实心到空心,鸡尾由装饰变为实用的把手。另一面则安上圆股形把手,上端粘在器口,下端粘于上腹,器型优美,成为当时流行的盛酒器皿。再后来的鸡壶制作更为精良,装饰也更为讲究,有的在把手上端饰龙头或熊纹,有的壶下有承盘。鸡壶一般为盘口,早期鸡壶多较写实,只在肩部附近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前后对称,鸡头为实心,只作装饰,不能实用。鸡壶又叫鸡首壶或鸡头壶,是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浙江越窑、瓯窑创烧的新产品,此后各地瓷窑纷纷效尤,多有烧制。1972年南京市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一件鸡壶,底部刻有“罂主姓黄名齐之”七个字,以此推测此类器物晋时称“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