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月鳢的病害防治方法

月鳢的病害防治方法

但由于采取高密度人工养殖,病原体极易感染传播,一旦发病,即可导致大批死亡。5、加强管理,避免损伤鱼体:养殖月鳢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池水的变化,及时排灌水,保持水质良好。4、药物预防:每年4—9月鱼病多发季节,宜投喂药饵,防治鱼病。防治方法:放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防治方法:①放养、搬运、转池等操作过程中,避免鱼体损伤,同时注意控制放养密度。②每50公斤鱼用“强克99”鱼药100克拌饵投喂,连续2—5天,服药期间结合每亩水深1米用250克“鱼菌清”或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效果更佳。2、细菌性烂鳃病主要症状:病鱼鳃丝发白腐烂,鳃部糜烂,鳃上常粘附污泥和粘液,呼吸困难,常独游于水表面,行动迟缓,直至窒息而死。因此,做好病害防治工作是养殖成功的关键。鳃上大量寄生时,粘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病鱼不时在其他物体(如池壁、食料台等)上摩擦,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一、综合预防措施1、清池消毒:放养鱼种前一周左右,对池塘进行清池消毒,清除杂物。③鱼苗投喂鲜活饵料,每50公斤饵料加1公斤土霉素浸水拌匀,约放置30分钟后投喂。5、小瓜虫病主要症状:肉眼可见病鱼的皮肤、鳍条或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用10—15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彻底消毒。内脏解剖,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微血管充血或破裂,外溢血使肠壁呈红褐色,肠粘膜细胞溃烂脱落,肠内无食物,内有黄色粘液,易发病于春夏、夏秋之交时节。此病多在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生,水质恶化、水温突变、鱼体受伤是诱发该病的外在因素。防治方法:①经常排污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爽,加强饲养管理,“四定”投喂饵料。防治方法:①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药物与饲料拌匀后投喂,每月1—2次,每次连喂3—5天,投喂同时用漂白粉1ppm,或强氯精0·3ppm,或生石灰20ppm,或硫酸铜0·5ppm和硫酸亚铁0·2ppm合剂全池泼洒。4、水霉病主要症状:鱼卵、鱼苗或受伤成鱼被腐生性水霉菌寄生而致病,病鱼在受伤部位长出白色“绒球”,水霉菌丝在伤口或溃烂处向内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绒毛状菌丝,此病冬春低温季节极易流行。2、鱼种消毒:放养鱼种时,用20ppm高锰酸钾浸浴10—20分钟,或3%食盐水浸浴3—5分钟,或用7ppm硫酸铜(也可用5ppm硫酸铜和2ppm硫酸亚铁合剂)浸浴20分钟,浸浴具体时间应根据鱼的忍耐程度灵活掌握。3、工具和食物消毒:工具可在阳光下暴晒一天,再用高浓度漂白粉或生石灰水浸泡5—10分钟。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似破纸扇状。二、常见病的防治1、细菌性腐皮病主要症状:病鱼早期头部出现黑斑性皮肤坏死,继而溃烂;中期多在头部或尾柄部位溃烂;晚期全身溃疡,病灶部位鳞片脱落、脱皮、发炎、充血、肿胀等,严重时出现烂鳍、断尾等症状。②用0·04%食盐和0·04%小苏打合剂全池遍洒。近年来,月鳢在我省各地广泛推广养殖,尤其在粤西地区发展迅猛。此病由粒状球菌寄生引起,多见于体长5厘米以上的鱼种、成鱼及种鱼。如土霉素10—20克/公斤饵料,氟哌酸2—3克/公斤饵料,磺胺类2·5—5克/50公斤鱼。转池、起捕、运输要严格操作,谨慎细致,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病菌感染。②磺胺胍每50公斤鱼每天用药5克,第2—6天每天用2·5克拌饵投喂,同时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月鳢,属鳢科鱼类,又叫花星鱼、七星鱼、山斑鱼等。②饲料拌土霉素2%连喂5天。鱼病流行季节,每1—2周,在鱼吃食后,用0·25公斤漂白粉或1公斤生石灰加适量水溶化后在食场泼洒消毒。3、肠炎病主要症状:病鱼食欲不振,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1/3176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