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您认为,如何扫除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面临的障碍,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合理发展?
要以人为本,将人的因素与生态平衡并重,树立人是生态保护者的思想。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理念。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以全寿命周期的思维方式来比较和选择产业类型与生态技术。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工的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设计管理全过程
小编:目前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现状可以用“如火如荼”一词来形容,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低碳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理解为,首先尊重自然,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再者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提升生活、工作条件;最后是物种多元多样、资源循环利用、社会和谐共生、人人幸福快乐
李迅:为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合理发展,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低碳生态城市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需求,深化理念,创新技术,提升政策,加强合作
全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正逐渐由“零星探索”转向“区域试验”,并呈现逐年蓬勃、全面开花之势。李迅:先于概念产生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索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激励下,目前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武汉、杭州、德州、无锡、深圳、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构想和规划。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首次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李迅:“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而来,在2009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在遵循能推广、能复制、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下,构筑涵盖城市规划、低碳社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生态基础设施、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低碳产业、数字城市等十大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合理评估其适用性后再推广实施。此外,除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要以兼顾低成本和高效益的传统手段作为补充
从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概念,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时至今日,国内许多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构想或实践从未停止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究竟要建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还应注意什么问题?日前,小编就此采访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
总体来讲,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时间尚短,且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目前尚缺乏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体系、规划建设集成技术、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政策体系作为支撑和指导,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
低碳生态的文化意识概括为,崇尚健康、节约、控制、人道、平等、公正、民主、正义、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反对浪费、挥霍、放纵、自私、特权、侵略、征服、掠夺、急功近利、历史虚无主义、沙文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由于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因此,形成明确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规划体系和技术导则变得尤为重要
小编:国内很多城市或早或迟,或快或慢地开展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探索实践,您认为,低碳生态城市内涵应包括哪些方面?
可以说,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的一项统计,截至2012年7月,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已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