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石藏品 / 山川皆俊秀顽石亦可人

山川皆俊秀顽石亦可人

赏石家对观赏石的发现、选择、配座、命名、陈设、赏石者的审美感悟和解说,这一系列的创造活动同摄影家的上述创造活动是同一性质的。摄影家运用光线、影调、对象的选择、瞬间的选择进行创作,但都无法改变摄影对象的基本特征。夫岂外饰,盖自然耳。”云霞的自然美,超过了画家的绘画,草木之花,织锦的工匠也织不出来,这一切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自然生成的。一幅精美的黄山秋色照,摄影家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无法改变黄山的基本面貌,而这幅黄山秋色照仍然是一幅艺术品。把观赏石作为艺术品,并非降低观赏石自然美的地位,即使是艺术品也不排除它的自然属性,而崇尚自然,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审美情趣,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云霞雕色,有逾昼工之妙;草木贲化,无得绵匠之奇。罗丹在《遗嘱》这篇文章中写道:“但愿‘自然’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藏石赏石人群在我国近百万人,著名的收藏家也有百人,各地还有奇石馆,工艺品市场有各种奇石出售,学习藏石确实很好起步,即使走在山路或者河边也能发现些许精品。邹公认为赏石是藏石家对观赏石的发现、选择、命名、配座、陈设、欣赏体验、解说等,应被认为是创造性的劳动,也是艺术

通过目鉴,观赏石的主要特征一目了然。品其瘦漏透皱之秀、五彩缤纷之色、变幻无穷之纹、大小雄奇之体、点线面之协调。可分为目鉴、手鉴、耳鉴、鼻鉴、心鉴等。但这一切都要通过目鉴来实现,通过目鉴,可得图画之境,但大都属于表面层次,却是观赏石鉴赏的第一步,自然从不缺乏美的石头,缺乏的是有情的慧眼。藏石的入手功夫简单,提高却不易。目鉴主要是鉴赏石的造型、颜色、纹理、体量。能见到石的画境美。“雅”浓缩了山水田园天地万物之种种情景于观赏石中的无限情趣;“璐”体现了美玉般坚硬润泽的石质讨人喜欢;“艳”阐明了万种石头千种色彩以艳为酷,像鲜花一样散发出阵阵清香;“玲”包含了“漏、透、瘦、皱”传统石玲珑的外型和当今新石种浑厚与疏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关系。如玲珑峻峭、溶洞奇观、人物山水等等。目鉴还能直接观赏和感知美,即印象美或画境美。仅有形象等感知美而没有意境美的观赏石,则属于下品。色、质、纹、形是目鉴的依据,其精义鉴赏家概括为雅、璐、艳、玲四个字

石和人的相遇,相知,相守,真如一段姻缘似的,可遇而不可求,初觉悦目,久则沁心。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也自视清高,明朝米万钟为之耗尽家财不得,一说因为此石太瞩目,为朝廷奸党陷害,一百多年后乾隆谒拜西陵时路过良乡发现此石,刘墉附会说,此为房山灵石,因不愿去米家才停卧于此,终为乾隆帝收藏,竟破门入颐和园成了乐寿堂前的石影壁,仿佛天定非凡。故而,藏石之乐趣在于:石头本还是那块石头,若随人不同,石的价值也就另待重估了。若是心神浮躁,急功近利,石头也不说话,却肯定会悄然而去。譬如曹公笔下的那块宝玉,活脱脱转世成了一个清贵公子,随后种种悲欢离合,无一不围绕着那块宝玉出生的宿命。天底下的东西,除了草木,可能就属顽石最有灵性了

白居易就很喜欢石头,他曾在《池上篇》中写道:“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 现代藏石,更是注重象形和写意,风格、品种更为多样,不同的收藏家之间不拘一格,却都是大气浑然。石头的天然纹理和水墨画法一脉相通,引得无数画家为之挥毫。我国素以出产名石著称世界,而且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例如安徽的“灵璧石”、无锡的“太湖石”、泰安的“泰山石”、浙江奉化的“鸡血石”、南京的“雨花石”、青田的“冻石”以及福州寿山的“田黄石”等,均属石中精品。早在唐宋年间,我国便有许多人热衷于石头艺术,玩赏石头,收藏石头

能散发气味的石头并不罕见。观赏石的湿润或枯涩、粗糙或致密、坚硬或脆碎、石体轻或重等石质特点,通过触摸可以了解得更加清楚。英石“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 柳州的青铜石有“嗡嗡”之声,似槌击青铜器后发出的袅袅余音。手鉴即“把玩”,就是拿在手上欣赏。当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有明显的气味。耳鉴就是用耳朵去听,用耳朵对观赏石的声音进行辨别。偶然间寻得一块沁人心脾之石,其特异的价值必将非同小可。广西就有一种远在30米外就能闻到浓郁香气的香石。灵璧石“声如青铜色如玉”。有些矿物晶体即拥有自身特殊的气味。鼻鉴就是用鼻子闻,从而品评不同观赏石的特殊气味。观赏石和宝石、玉器、鼻烟壶、紫砂壶、小型古董等其他收藏品一样,可以被收藏者反复长久地摩挲

邹瑜先生的藏石,如诗如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前司法部部长,宝玉石协会荣誉秘书长邹瑜,是京城藏石文化界熟知的人物,刚刚出版的一本书《可人集》,他把20多年收藏的石头精选命名、配诗集结成册,还办过藏石展览,有人大副委员长彭冲,交通部前部长孙大光,民政部前部长崔乃夫,地矿部前部长朱训,铁道部前副部长酆秉钧和赏石界名人,舒乙、马龙、杨嘉克、季荣伦、程学林、孙龙源等。所谓心的自由,可以通过赏石这面镜子得到抒发。得到赏石界朋友的一致认可,邹公由衷地感到多年的辛苦和孜孜追求终于有点圆满了,但是仍旧是个小学生的感觉,他喜爱牛顿的名言:“我不知世人怎样看我,但我却以为我在未知的真理的大海面前,在海滩上拾一些光滑的石块,或者美丽的贝壳,就引以为乐。”最早源于1979年,时任地震局局长的他,在一次出国访问中,国外一位学者送给他一个精美的矿石标本作纪念,由此开始了他和石头的不解之缘,想不到那些天天踩在脚下,无声无息的石头也能和自己对话,其中竟也有些特别的意境……邹公发现,赏石确实需要那份心境自然流露出来,不然,再好再美的石头也会无动于衷,就是在那一刻他认定了藏石是解放心灵的艺术,可以把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秀美的山川,奇绝的自然,如画的风光统统纳于一室之中。正如美学大师王朝闻佐说的:“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合,创造对方。”。邹公认为,赏石的最高境界是人意和石相通,情感与石相融,把自身的情感和热爱投射到这无声的顽石上,寻求到共鸣。人的意念神游于石魂的精气之中,顿悟出万物变化的玄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1/33306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