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休闲度假”功能
《新总规》是对1993年编制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简称《旧总规》)的一次全面修编,这意味着东湖风景区保护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东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每个举动都牵动着江城人的心。7月上旬,历时一年多申报的《武汉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2011-2025)》(简称《新总规》)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新总规》与时俱进,和《旧总规》相比有哪些变化?小编进行了剖析
落雁景区规划面积8.16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田园观光、特色乡村度假,主要景点:雁落平沙、清河桥、落雁岛、鸳鸯合欢等
渔光景区规划面积3.24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水上休闲、艺术展演、旅游接待,主要景点:九女墩、曲堤凌波、高塔观澜、碧潭观鱼等
老五景区增加为新八景区
《旧总规》对东湖所有景区资源进行“统保”,而《新总规》提出“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依据景区资源的价值及区域重要性,将景区资源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进行分级“特保”,确定了“核心景区严格保护,其他保护区适度开发”的原则
后湖景区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湿地公园观光,主要景点:后湖、西湾渔火等
《新总规》提出,将对景中村进行改造:具备外迁条件的村庄原则上全部外迁,不具备外迁条件的将按照集中居住原则,严格控制规模、布局和建筑风格,使其与风景区相适应。同时,引导村民“转型”,成为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的参与者。东湖风景区内有10个村场,共有人口1.5万人,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建筑风貌杂乱,既破坏了景区生态环境,也与景区景观品质不协调
《新总规》调整了景区分区,将听涛、磨山、吹笛景区进行拆分,新增了渔光、后湖和喻家山这三个景区,同时明确了各个景区的功能定位,突显各景区的资源特色。八大景区的划分与功能定位如图。《旧总规》将东湖风景区分为听涛、磨山、白马、落雁、吹笛五大景区,由于各景区面积过大、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明确,影响了风景区的长远发展
喻家山景区规划面积8.04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园艺博览,主要景点:喻家楚风、庙湖、封都山、茶园等
规划面积减至62平方公里
环湖路只能行驶“慢车”
吹笛景区规划面积6.79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青少年运动、素质拓展,主要景点:凌霄阁、凤凰阁、临曦台、团毕双峰等
《新总规》要求合理布局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农村的产业及用地,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先发展风景资源保护、基础设施、游览设施及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基础产业;经济结构上,适度发展种植业、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禁止发展第二产业,鼓励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景区将进行分级“特保”
规划范围调整后,能更好地保护、利用、管理风景区,提升景区的游赏功能。《新总规》将部分过度城市化、景观资源贫乏、不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区域调整出风景名胜区,调整后的规划面积为61.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依然保持33平方公里不变。《旧总规》中,东湖风景区规划面积为73.24平方公里,但实际管辖面积34.4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与管辖范围不一致,给风景区保护、建设、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景中村“变”生态居民社区
注释:
磨山景区规划面积6.2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历史文化游览、特色植物观赏,主要景点:武汉植物园、楚天台、刘备郊天台、朱碑亭等
《新总规》从交通、水体治理角度,更突出生态保护,将东湖环湖路规划为慢行系统(以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为交通主体),通过修建湖底隧道行驶“快车”,使得环湖路不再成为景区过境交通要道。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湖景区内的环湖路已经成为城市交通要道,大量车辆的通行不仅破坏了东湖的景观,而且尾气、噪声对景区造成不小的污染,同时对景区的旅游发展也十分不利
白马景区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休闲度假、会议会展,主要景点:菱湖千碧、白马行洲等
过去“走马观花”的简单观赏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市场逐步向娱乐性、参与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休闲游模式转变,返朴归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等休闲度假游逐步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因此《新总规》结合东湖风景区山水资源的特色,在《旧总规》功能定位基础上增加了“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在白马景区和落雁景区
听涛景区规划面积13.3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水上观光、水上运动、文化活动,主要景点:郭郑湖、屈原纪念馆、行吟阁、小梅岭、凤来岛等
其中,风景资源价值高、对人类活动敏感的区域,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被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