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鸿:响拓损害古碑在所难免
碑帖市场不温不火也让不少收藏者心有疑惑。碑帖收藏传统悠久,但是在今天,谁能拓碑,谁能从中得利,却都成了问题
如果石质疏松,如唐《张怀寂墓志》那样的石质,另当别论。但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严格措施并严格执行,不能一准许开拓,就没完没了。碑帖原石的保护和碑帖拓本的拓制流传,是相互矛盾的。如何能很好保护碑帖原石,又能使拓本得以适当流传,以满足众多碑帖爱好者、收藏者的需求?我个人认为,碑帖原石,特别是新出土的碑帖原石,如石质较坚硬,可以捶拓200份左右,以利出售和流传,也不会对原石构成损伤
10月中旬,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举办了为期10天的“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帖艺术展”,现场的古碑拓片鉴定出现了火爆场面。由于鉴定专家人手不够,10月15日的鉴定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结果发现,鉴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拓片,虽然多数为近现代拓本,但没有发现一份赝品
张铭心:拓碑各自为政
困惑一:拓片收藏和古碑保护是不是矛盾
拓碑的收入,当然是管理部门的创收。而在一些著名的碑刻收藏单位或旅游景点,则是现拓现卖,生意兴隆。在目前国有博物馆资金拮据的情况下,有些县市级博物馆的不少古碑都躺在地下库房睡大觉,没人去传拓或研究整理
张铭心:碑拓曲高和寡
目前已经有电脑照相后储存古碑数据,带动刻字机复制古碑的技术。这样复制的各种材质的仿古碑,翻拓的内容和原碑完全一致,比传统的木板翻刻更科学。为了满足学习和收藏的需求,最好的办法是克隆原碑刻
牟建平:碑拓市场不温不火
朱家氵晋之父朱文钧先生为近代著名的金石大家、碑帖收藏大家,新中国成立初,将所藏700余件汉唐碑拓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有重金购得的北宋初拓未剜本《九成宫醴泉铭》,为今见最早的拓本;孤本如北宋拓汉《鲁峻碑》、初拓汉《张迁碑》“务”字不损本、北宋《云麾碑》和《集王圣教序》、明拓《石鼓文》等。清康乾时金石学盛兴,金农、黄小松、阮元、桂馥等藏家都是书画高手。回顾历史也是如此,热衷于碑拓收藏的大多是文人墨客、书画家和痴迷于此的爱好者
碑拓收藏需要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需要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不是仅仅把它视为一种投资手段,所以目前的收藏者以书画家、研究者和爱好者居多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原碑本身的书法艺术及拓印的年代决定拓片的价值。这些完全仿真的拓片在未来还是和原石拓片价值区别不太大。当然,这也会给收藏市场带来一些疑惑,那就是真假难分
将碑拓作为一种人生雅好,恐怕比纯粹投资更适宜一些,我认为这种好的传统有必要加以保留
古代碑刻因交流、传播等使用的需要,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只能有赖于“拍打”式的“响拓术”。例如宋拓本王羲之《圣教序》,已有近千年的“挨打史”。以致人们在搜寻古代碑刻拓片时,莫不以稀有的“原拓本”和“宋拓本”以及先贤藏本为最珍贵。事实证明,持续近千年的自身剥蚀、风雨浸淫、战火洗礼、人为拍打,很多碑刻已经残损、漫漶得面目全非了
碑拓作为一个传统古老的收藏品种,近几年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日渐火爆的情况下,无论成交还是参与的人数都没有太大起伏,在众多收藏品种中,国内碑拓行情始终不温不火
虽然一般用来传拓获利的碑刻大都是不上等级或不入级的文物,但不管怎样,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这种对古代碑刻的经济性开发当然也可以被解释为“合理利用”。但可想而知,滴水也能穿石,这种各自为政的传拓对古代碑刻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450万美元巨资从海外藏家安思远处购得《宋淳化阁帖》,掀起了一个碑帖热潮
从文物保护这一角度去审视古代原石碑刻,它们已经伤痕累累,再也不能在上面施加人力了
对于不便多拓,又很珍贵的碑刻,可以精制翻刻本流传。如明代锡山秦氏翻刻的《唐九成宫醴泉铭》,是价值很高的拓本,几能乱真,同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随着中国文物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碑帖拓本的急速升值,为了盈利而在古代碑刻上传拓的现象日益增多。如何正确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古代碑刻,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可以有效执行的法规,或者说,实际上处于法律管不了也管不着的状态
古代碑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文博单位
困惑二:碑帖收藏为何只是缓热
市场持续升温,而拓本又大量来自古碑原石,有人担心,这会不会给古碑保护带来不利影响?在各种藏品都在升温的情况下,碑帖收藏又将是怎样的前景呢?
碑刻的“原拓”依旧是书法家和收藏家心中的至爱。拍打式的“响拓术”正好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作为书法的范本、作为收藏、投资的对象,对碑刻的响拓是在所难免的。物以稀为贵
王 钧: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科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