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昔日炉火通红、精品迭出的窑口,如今有的成为废墟,有的变成农田,让人感慨万分。浑源县如今仍有三处与瓷窑有关的地名,它们分别是大磁窑、青瓷窑和古磁窑
考古学家冯先铭曾指出:“1955年山西天镇夏家沟出土的金代黑釉剔花瓶、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元大德八年铭婴戏纹瓶,即是山西雁北地区的产品,在浑源窑烧造的可能性最大。”冯先生的猜测不无道理。在浑源窑遗址我曾找到两块仿钧瓷片,较之钧器,其釉色显得有点暗沉。浑源窑还仿烧定窑、钧窑和磁州窑等器物,但造型与釉色有明显差别
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其烧造的黑釉瓷及瓷器上刻花、剔花装饰,充满山西雁门关外的地方特色。这里讲的是唐五代时期,其实浑源窑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九大窑口之一。它始烧于唐,终于元代。我在浑源窑实地考察时,就看到过不少唐代烧制的瓷器。浑源窑位于山西省北部浑源县、北岳恒山脚下,藏在深山穷乡僻壤处。《辽史·肖阿古只传》有“天赞初(922年),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的记载
釉色乌黑滋润,色泽纯正,有明显的流釉现象,外部施釉不到底,炉底和三足均为米黄胎。元浑源窑黑釉铁锈花炉,高15.6厘米,直径12厘米,内口径8.2厘米,胎体疏松、厚重、粗犷,造型规整,浑厚大气。炉内为露胎,露胎处有釉水斑迹,但仍可清楚看到修胎和轮制的痕迹。由此,今天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黑釉瓷器,却较少见到黑釉铁锈花的器物。炉身正反两面各装饰三朵铁锈花,晶光闪烁,美观别致,使整个器物变得灵巧而生动。盘口厚唇,束颈丰肩,圆扁鼓腹,下承三只兽足,向外撇出,颈肩处配有长长的双耳。这是元代北方窑的特点。铁锈花烧制难度较大,不仅讲究铁锈的发色,也讲究铁锈花部分和底釉发色的协调,窑温和铁剂用料的适当控制是关键,运用是否自如,全凭匠人的手感经验
来源:新民晚报
单纯、含蓄、神秘的黑釉出现后,人们就对它痴迷不已。其实玄色寓示一切色彩分出之始的母体,包容万色,如同宇宙是个黑洞一样,包容万物。黑色是九天玄色之一,玄色是我国文化中特有的一个领域,神秘莫测,几乎包容天上人间一切已知与未知的事物。古人眼中的玄色可泛指青色,也可指黑色,这令人有点迷惑。黑、白、青是最为典雅高贵的色彩,千百年来深受国人喜欢,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书画、服装……其素雅的情调与中国人的审美观相符。中国瓷器发展历史是一代代能工巧匠用智慧与创造书写的。以后通过工匠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渐渐地将其发展成与青瓷、白瓷等并驾齐驱大类。正因为这个原因,它在美学上同样具有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