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还经常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诡诞之词搪塞求教者。这就给传统鉴定更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东西好坏全凭一张嘴。由于鉴定者观察手段、研究方法、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面对同一器物,有可能得出不同结论,甚至南辕北辙
隋、唐时期壶的嘴虽然很少有动物造型,但依然比较原始。嘴装在肩上,很短,大多比口要低些,以防嘴中还没淌出什么,口那个地方早已泛滥了,而且柄不足容四指之间隙,所以只能捏着,不能握着、提着,于是大多还要有系子,用绳子提着,放平了,再换过手提捏着柄斟酒、倒水,烦琐,累赘
它与鸡冠壶同属一类,把口和嘴再次合并,柄也回归成了原始状态的系,但总是那个时代的风尚。此外,西夏人还发明了一种扁壶,大概是便于骑马携带。后人初时不辨,看上去像鸡冠、像马镫,呼之鸡冠壶、马镫壶。宋以后,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先后入主中原,也先后都有了一个汉化的过程。宋代的壶跟今天我们用的壶的造型已经很接近了。譬如羊皮口袋之类腥膻的水袋就逐渐被精美的瓷器取代,可样子还是皮子缝的水袋、酒袋的样子。五代以后的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嘴,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靠下,从腹部扬起
颈部纤细,眼嘴微睁,有胡无须,鹿角细长,头顶无发,脊背生焰。龙尾亦分两种,或蛇尾,或鱼尾。腿上有毛发三撮,向后飘逸。元代龙身修长,更趋蛇形。爪画三趾、四趾、五趾者兼有。龙身有鳞,或扇形或菱形,前者似鱼皮,后者如席纹
当祖先造出了酒这种东西以后,壶就拿来装酒了。晋代的壶嘴(这时就叫壶了),就变成了鹰头、鸡头、羊头等动物头,所以又叫鹰头壶、鸡头壶、羊头壶等。原始青瓷盉就是其代表。战国青瓷盉的嘴(又称流),塑成带有耳朵的兽头形状,似乎是代表龙头。南朝的青瓷天鸡壶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清康熙时,多正面龙,宽额上写有“王”字,龙的样子凶猛,有的大龙配以小龙,有的配以凤凰。有行龙、团龙、盘龙、过龙、侧面龙和正面龙之分。清代的龙纹变化较大,龙头面部都被人格化了
明代早期壶的造型不太多,除受佛教文化影响出现了一种僧帽壶外,基本还是沿用宋代以来的造型,其中以梨形壶和一种器身类似于玉壶春瓶的壶最为流行。至明末清初,随着中国人饮茶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壶的造型也开始多元化了
后者以花纹内容和绘画技法为研究对象。前者有画花、拍花、印花、刻花、剔花、划花、漏花、轧花等。纹饰也是标型学鉴定的重要内容。纹饰鉴定包括加工技法和图案内容两个方面。特别是元代以后的瓷器,基本是以彩绘艺术为主导,纹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仅以古代瓷器中最常见的龙纹为例,根据它的形态,大致可分为团龙、盘龙、行龙、翔龙、过龙等
明代龙纹虽然还基本保留元代风格,但更趋规范。体型粗壮,二目圆睁,秃鼻上卷,嘴嘴有胡须,长发飘逸,角似雄鹿,或配有祥云、海水,或穿行于牡丹、莲花之中
唐、宋青瓷上的龙纹形象如走兽,四肢健壮,长尾如鞭,爪为三趾,以宝珠、火焰、云朵、波涛作衬托
形状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也是标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古陶瓷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它的实际用途和观赏性来决定的,它也会随着时代变化和工艺的进步而改变。以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