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恩国所捡拾的头骨,都是被盗墓者抛弃于荒野的
“准确率差不多在90%吧。”主持挖掘过近2000座墓葬、摸过无数头骨的吕恩国说
从低处向高处逐渐埋葬,墓地显然经过严密的规划,没有交叉叠压,每个人都能安享死后的一席之地。洋海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凡是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有规律地埋葬在一起
这种姿势被认为是一种骑马的姿势。再往后,洋海人变成了仰身屈肢葬,面向上,双腿山形支起。妇女戴着高高的尖顶帽,有时候还戴着假发辫,文身及文面。男人们骑马弯弓,女人们纺织种植。再后来就变成了仰身直肢葬。从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洋海人是侧身屈肢葬的,蜷曲的身体一如胎儿在母腹里的姿态。随葬的陶罐、木盆放置在他们的头部,铁刀、骨纺轮、木梳随身携带,弓箭、马鞍辔则放在男性墓主的身旁
马是男人的终身朋友,他们死后殉葬完整的马匹。一副马鞍中间填塞的是鹿毛,因为鹿毛受压后有良好的恢复性,马鞍可以长期骑乘后仍旧柔软有弹性。考古学家推测洋海人活动范围应该很大,马鞍、带双环铜马衔的马辔头等显示出其驾驭马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人类的丧葬习俗是比较难以改变的,每一种习俗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地下的丧葬形式的改变,意味着地上文化的巨大变化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斥资建立了保护站。目前,盗墓已经得到彻底遏止。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集中全国有关方面专家,正在对洋海发现进行整理和研究
洋海在文明碰撞时消失
盗墓盗出的洋海
作者:佚名
最为重要的价值或者诱惑是对洋海人的研究有可能展现史前人类在欧亚大陆上的流动与融合的情景
直到汉晋时期,这里出现了竖穴偏室墓和代表中原文化的斜坡墓道墓的共存,再往后到唐代,汉文化的墓葬形式完全取代了这里的竖穴墓。它们是:最早是青铜时代的墓葬,型制为竖穴二层台墓,然后是竖穴墓、竖穴偏室墓
1987年冬洋海经历一次大规模的盗墓,随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抢救性发掘82座墓。2003年,洋海再一次大规模被盗,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再次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独成一格的墓葬体系
“洋海的墓非常好盗,用一根钢钎往地下插,插得下去的,就是墓葬。”吕恩国说
发掘的500多座墓葬,基本上描述出了3000年前洋海的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
洋海人从哪里来?洋海人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的文明是什么时候成长成洋海的样式,又是什么时候悄然改变了模样?这是洋海的最大最深奥的问题。分页:[1][2]
而考古学家认为洋海墓地墓葬形式的发现是考古上的最大收获
到公元纪元前后,似乎才有少量黄种人因素加入。”吕恩国说。而且年代越早越为纯粹。“现场目测的感觉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洋海人是白种人
因为墓葬的众多和时间上的连续,让考古学者们找到了上可溯至青铜时代下可到汉魏的新疆地区的墓葬文化体系,这一套墓葬体系独成一格,与中原墓葬文化大不相同
每天黄昏时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吕恩国所进行的一项工作是驾驶着汽车,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穿梭,去捡拾抛撒得到处都是的古代洋海人的头骨
“被盗的墓葬有500多座,我们前后共发掘了591座,还有500座墓没有被盗也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完好地保存着。”。从吕恩国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整个洋海墓葬的规模
1970年代开始,这里便被盗墓者光顾,近几年盗墓更呈疯狂态势。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也就是在著名的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沙漠地带
最完整的头骨资料
洋海墓地前后沿用了大约1000年的时间,从出土器物来判断,早期可划定为青铜时代,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2世纪,晚后直到公元纪元前后,墓地还在使用
向着白点行驶,停车、下车、弯腰,捡起头骨举在眼前对着光亮,吕恩国就能判断出头骨的性别、年龄,并大致辨别出种属。头骨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打磨,洁白晶莹地在远处闪着光
洋海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考古学家断定,每当夏季,洋海人便会赶着牲畜到天山里放牧,冬季才会回到比较温暖的吐鲁番盆地
“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头骨,没有过如此时间上连贯、内容上完整的体质人类学资料。”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说
收集和发掘出的500个洋海人头骨目前正在体质人类学家手里做着颅骨测量,最终数据会比较精确地说明洋海人的人种种属并最大可能地提供其来源与迁徙途径。这让人自然会联想到今天还生活在洋海的人,显然,3000年前的洋海人和今天生活在洋海村的人以及整个吐鲁番盆地的人有着巨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