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病虫防治 / 中国传统思维与园林的艺术个性

中国传统思维与园林的艺术个性

园中出现布局规整的“明道堂”、“东菑”、“西爽”、“瑶华境界”小区和“五百名贤祠”,反映崇儒特色,还有“印心石屋”、“圆灵证盟”这一佛学色彩明显的小院。并用“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条欧阳修和苏舜钦的集联,将古今依然绾结起来。现存沧浪亭布局所蕴涵的,正是古代文人“依于儒,归于道,逃于禅”这一常规文化心理。苏州沧浪亭因取《楚辞·渔父》濯缨濯足随适意的意趣,遂建“沧浪亭”于水边,清代江苏巡抚宋荦修葺时移建山顶,淡化政治色彩,变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有的园林通过布局的变化就能看出园林的主人以及历代修葺该园人的心态

游赏者可以从作为审美客体的意象中,获得更高层面的审美快感,即“意境”感受。朱光潜认为“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它都是“抒情的表现”。园林池水,用来体现文人刻意追求的复朴归初、寝馈山林的隐士风度,藉此获得遗形忘忧、怡情悦性的感官愉悦,也用以标举追踪庄、惠,超脱名利的高洁人格,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满足。如园林假山寄托着归隐林下的文人高古俊逸的自我情趣,寄寓为山居崖栖、高逸遁世。园林艺术要求创造出“外足于象,而内足于意”的“意象”,要求外界景物的形象与造园家的主体情思相互交融,形成充满主体感情的形象。所以,对具有艺术禀性的人来说,欣赏中国园林,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享受,人们的性情怡养在艺术意境的甘泉中,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所以园林山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欣赏对象,而且还是自己人格乃至宇宙理想的寄寓,它融入了文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感悟,是有诗意、画境、哲理玄思的主客观的混合体,是自然和人的完美结合

有的借助文学题名,委婉陈情。园林旱船,有名“不系舟”者,出《庄子·列御寇》,表达了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抱负;有名“涤我尘襟”者,则具有了超逸的人格意义。如清初张岱所筑“不二斋”,表示主人皈依禅道的不二之门,忘却人间烦恼:“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陶庵梦忆·不二斋》)

《周易大传》称“一阴一阳为之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中国的辩证思维方法,渊源于《周易》,畅发于孔子、老子,到《周易大传》而集大成。宋代的张载揭示了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朱熹、王夫之又发展了张载的思想,“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不仅成为儒道的共识,而且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成语。西方人将这种思维方法称之谓“辩证法”,中国古代称之为“辩惑法”

儒家的“诗言志,指的是表现德性……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缘情”成为中国诗画以及园林等造型艺术的独特个性。中国人习惯的辩证思维,也可称为模糊思维,这里我们称之为艺术型思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其他艺术一样,“本于心”,源于主体的思想感情,追求味象畅神,抒写情志,以景写情,随兴适趣,体现自己的人品和人格,具有“缘情”的艺术个性

由此出现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艺术样式。因此,西方的古典园林是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创造美,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法国凡尔赛花园就是典范之作。“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力求从独立于自我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观念,追求一种纯粹的单一元素。”注重推理与分析,他们对美的标准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再用精确明晰的语言来表达出来,甚至通过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思维方法重视整体、重视关联,属于综合思维模式。故对世界认知的方法是注重直觉,即直接切入对象和突发性的彻悟体验。表现在艺术领域,就是重视艺术品的神韵,追求的是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要求人们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注重艺术品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

中国园林缘情的艺术个性

如中国历代宫苑中所建的“一池三岛”,如北京三海、琼华岛、水云榭和瀛台等,寄托着帝王祈求长生的愿望:宫苑假山几乎都用“万寿山”为名,因为封建时代往往以“山”比喻君主,“万岁山呼”是专用来颂扬君主的。皇家园林的景物还多宣扬皇帝仁德,如“延薰山馆”,蕴涵着“延仁风”之深意;“九洲清晏”,反映了帝皇“家天下”的心理,所谓“九洲清晏,皇心乃舒”。就是植物的配置,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私家宅园的住宅主厅前后小庭院各植金桂和玉兰花,以寄托“金玉满堂”的生活理想等。有的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景抒情,满足某种精神追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2/3418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