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他对其徒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羊俱已暴死。这种神奇故事经过传播,便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九九重阳节,人们有登高、佩茱萸及饮酒于高处的风俗。这一风俗原是为了“避邪”,源于东汉,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当时有名费长房者,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
由于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
旧时,北京人登高饮酒的风俗很盛。南城可到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北城可到蓟门烟树,远一点可到西山八刹
此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所这称之为寒露。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寒露时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时值公历的10月8日前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由于此时阴天少,所以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节气,素有秋高气爽之称。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
茱萸是味药材,《本草纲目》讲其辛辣芳香,性温热,功能治寒驱毒。九而重,阳盛极,阳亢则为灾,需要禳解。晋代《风上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时节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使身体免受初寒所至的风邪,由此可见此风俗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茱萸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菊花得四时之气、金水之精,能息风除热。古人以阴阳论事物,偶数阴、奇数阳,九为最大的阳数
如今,北京人登高习惯更盛,景山、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八大处还举办九登高节,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菊花是我国很早便有记载的花卉。古人认为季秋是土德当令,土为黄色,所以此节令中的花为黄色的菊花。”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寒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夏小正九月篇有“荣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说明九月时菊花开放。二候中的“大水”指的是大海,古时传说海边的蛤贝类,是由三种雀鸟潜入水中变成的。深秋天寒,雀乌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