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新告诉小编,“民间国宝”的收集就起于这块玉璧。小编看到,在“崧泽良渚文化史前古玉器一组十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体型硕大的玉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无价的,我不会让它流出张家港这方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收藏也是一种投资。他告诉小编,决赛那天,现场的市场评估专家评估这组宝贝的市场价起码在50万元以上,如今,找上门来的拍卖公司开的价还要高很多,可是这组宝贝全部出自张家港本土,再高的经济价值都远远比不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但高晓新对收藏有着自己的理解: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收藏文化,把古人优秀的历史传承、保护
收藏爱好者高晓新所收藏的“崧泽良渚文化史前古玉器一组十件”获得 “张家港民间国宝”称号后,买家无数,但他坚持不出手——
但由于知识积累的欠缺,始终无法解释那块“磨刀石”究竟是什么。”从那时起,高晓新对文化收藏的钻研一发而不可收拾,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做了名历史教师,开始潜心研习中国历史文化。1980年,高晓新考上了扬州大学历史系,石料的境遇也发生了变化,“通过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感觉家里那块‘磨刀石’应该是块玉器
埋头阅读,拜师学习,近20年的时间里,高晓新跑遍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文物收藏市场,参观江浙沪一带的博物馆不下50座、100多次,为了比对文化现象、关注新的文物收藏动态,他甚至去往同一个博物馆多次,反复钻研。如今,高晓新收藏的文物已经超过500件,种类涵盖瓷器、钱币、玉器、家具、青铜器等
1988年,高晓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欣喜地发现,展柜中有一件物品无论是大小、形状、质地、色泽都与家中的“磨刀石”极为相似,看了相关介绍,并请教专家后,高晓新这才明白,自己认识了近20年的“磨刀石”原来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古玉璧。”高晓新痛心疾首地说。“如今全国出土、馆藏的崧泽良渚时期文物约3000件,玉器更是凤毛麟角,而当时仅在我们老家周边挖出来被扔到荒郊野外的就数不胜数,实在太可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日前,“崧泽良渚文化史前古玉器一组十件”在《寻宝——走进张家港》活动中获得“张家港民间国宝”的桂冠,自此,这一稀世宝贝就被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拍卖行“紧盯不放”
20年解开一个谜>>>
20年来有进无出>>>
由于责任,他为寻求经济支撑而毅然下海经商;由于责任,他戒掉烟酒,省下钱来四处“淘宝”;由于责任,他已为此自费交上30多万元的学费……
“20年来,我从来没有卖出过一件东西。”高晓新坚定地说。高晓新对张家港本土文化几近痴迷的喜爱,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责任
张家港塘桥、菜墩等地是一处古文化遗址所在地,当时在塘桥镇青龙村,许多村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形状各异的石刀、石斧、器皿等。高晓新与这块玉璧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末。“没想石料太过光滑,不能用来磨刀,祖父就将它扔在了院子里的水缸旁边。高晓新的祖父挖出了一个外形圆、中间空的大块石料,老人家觉得可以用作磨刀石就顺手带回了家。”高晓新说
“为了购买有关崧泽良渚文化方面的书,花费已经超过1万元。而收藏界对这一时期文化有研究的,在江苏不超过20人,苏州也就五六人。”他说。无论在车上,还是在办公室里,一本《良渚文化研究》始终不离高晓新左右
”。对此,宝贝的主人——张家港市塘桥镇收藏爱好者高晓新显得异常决绝,“这些宝贝见证了先人在张家港生生不息的历史,是张家港五六千年文化的象征,我一定要把它们留在张家港
“磨刀石”原为五千年前古玉璧
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收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