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农药或低毒的有机磷农药。而举肢蛾成虫飞翔能力差,活动范围小,产卵前期的2—3d多在树冠中下部叶子正反面着落和交尾活动,寻找产卵场所也需要接触果面爬行,所以触杀机会较多。3.1化学防治以成虫为主要防治对象。取食蛀人多在两果之间萼洼和梗洼处,卵也多产在有覆盖物的场所,如萼洼的萼丛中占绝大多数。所以,靠药剂触杀和胃毒杀幼虫灭卵效果差。举肢蛾是钻蛀性害虫,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幼虫期最长,但只有初孵时幼虫外露几小时,而且在隐蔽的地方小范围爬行。据调查,溴氰菊酯的防治效果达95%,灭福灵的防治效果98%
为此,于1996年在张家庄乡山神庙村进行了详细调查,并采取了防治措施。但核桃举肢蛾在我县普遍发生为害,影响产量,严重年份黑果可达80%,甚至绝收。我县核桃树面积8800h平方米,年产核桃75万kg,是山区人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又是出口创汇产品
初孵化的幼虫,有一段时间静止不动,然后开始在卵壳附近爬行,寻找适当部位,经3—5h便蛀入果内,一般从产卵处附近蛀入。在蛀孔处出现无色粘液状分泌物。幼虫先在果皮内取食为害,在蛀食经过处,果面凹陷发黑
阴坡10平方米地面总虫茧数为884个,越冬死亡率为16%-50%,平均为25.3%;阳坡总虫茧为510个,越冬死亡率为25%-60%,平均为42.6%。5月24日-6月4日抽样(10平方米)调查,阴坡树下每平方米有活虫40—96头,平均66头;阳坡树下8-48头,平均29.3头。阳坡死亡率较高是干旱所致
在7月下旬随机取样剖查黑核挑,平均每果有幼虫8.5头,最多为16头,最少3头
1.发生为害规律
2.生活习性
从羽化到死亡,雌蛾平均7.7d,最长9d,最短6d;雄蛾平均2.6d,最长4d,最短2d。成虫盛期,随机抽样捕查,雌蛾34头,雄蛾26头,雌雄比为1.31:1
由此可见,举肢蛾在6月上旬末进入化蛹盛期,6月下旬进入羽化盛期。5月15日始见化蛹,5月22日化蛹率为22.2%,6月10日达52.1%。7月下旬调查,不防治树被害果率为72%—95%,平均为87.2%。6月15日始见卵,6月26日见到幼虫为害,7月中旬出现被害状黑核桃。6月10日始见蛹羽化,6月14日羽化率为18.8%,6月24日达49.8%。化蛹羽化进度阳坡比阴坡早5—10d。成虫发生期长达36d,发生盛期阳坡为6月中下旬,阴坡为6月下旬、7月上旬。在树上观察,6月15日阳坡树始见成虫,7月18日阴坡树绝迹
3.防治技术
在气温25—29℃条件下,卵期平均为9.1d,最长10d,最短8d。在树上调查,产卵部位有果萼洼、果梗洼、果面、叶主脉、叶柄基部等,以果萼洼最多,占调查卵数的62.5%,其次是梗洼占26.4%,叶主脉占6.9%,叶柄基部占2.8%,果面占1.4%
3.2成虫测报技术在阳坡和阴坡各固定3株观察树,每日17-19时在树冠下查看在叶面静止和空中飞舞的蛾数。以往查卵、查幼虫为防治指标,由于卵和初孵幼虫微小不易查到,常贻误防治时期。初步确定防治指标是一棵树(树冠直径约5m)上如见成虫10头左右为第1次防治时期。由于举肢蛾成虫形态特殊(黑色,静止时后足举起),很容易观察
交尾时雌雄尾部扭曲,相互拖拉在叶背面转动几分钟后并排在一起,静止不动交尾时间平均为1h(小时)左右。交尾前,雌雄蛾先落在叶面相隔一定距离静止1—2min(分钟),而后开始交尾。刚羽化出土的成虫在杂草或下部树叶背面潜伏,夜间和上午一般不动,到下午6时左右开始飞翔,互相追逐,寻找配偶进行交尾
成虫产卵时,先在叶背面爬行,产卵器向内弯曲擦果面滑动,寻找适宜产卵部位。找到果萼洼等适合部位后,将产卵器升入隐蔽处静止1-2min,而后尾部向上提动几下抽出产卵器,即产下1粒卵,产卵结束后静止在叶子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