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豆沙釉属于后种情况,那原因就较为复杂了。所谓洒釉就是“将一种釉料洒散在已施另一种釉色的坯体上,使釉色产生网状交织、线面对比、方向变化的纹理。有全器或局部洒釉。”洒釉的工艺系人为故意造成的效果。此马无鞍,但有马垫。马身通体施豆沙色釉。昭陵唐三彩的这种釉色应该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俑通高35.5、长28.5厘米。唐三彩的特点主要是神态和釉色,其中并有加彩、刻划、堆塑工艺的器物。在1960年发掘的唐乾陵永泰公主墓中出土了一件三彩骑马执鹰俑,它釉色精美,完整无缺,后被调至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釉中的暗红色小点可能是铁红,绿色小点的呈色元素应该是铜。马身釉色为暗红色小点与绿色小点相互掺杂,看起来如红、绿豆制成的豆沙一般。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釉料不纯或烧制气氛温度变化造成的,因为黄色与灰褐色对比的效果很差,显然不是人为制造的一种洒釉效果。关于此件文物见陈全方的《唐三彩》一文:“三彩骑马执鹰俑1960年出土于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墓。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釉料不纯或窑内气氛温度变化所造成。这种釉色的施釉技法有可能是洒釉工艺。同时笔者在陕西昭陵博物馆见到的唐三彩也有类似情况,昭陵馆藏的唐三彩有一种釉色系黄色小点与灰褐色小点相杂,亦如豆沙一般。在唐三彩釉色中,这种情况十分罕见。釉色在唐三彩中应当更为重要,计有黄、白、绿、赭、蓝、黑等多种色彩,主要以铁、钴、锰、铜等元素呈色。马垫施赭黑色釉,俑头戴幞头,身穿翻领开胯袍,腰束带,施褐绿色釉。”在陈文中称马身施豆沙色釉,应当十分恰合。神态多是俑类的特点
它是唐乾陵三彩中极精美的器物,上面保存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永泰公主是神龙二年(706)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所以这件三彩俑应该是唐中宗时期所烧制。唐三彩中红、绿色相间的豆沙釉极为罕见,它那红、绿相间的釉色非常美丽和醒目,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目前关于这种釉色仅见于永泰公主墓中的三彩骑马执鹰俑,应该是一件孤品,十分珍贵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发掘出不少唐三彩,使人们重新对唐三彩工艺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唐三彩在中国陶瓷中是一朵艺术奇葩,它以斑斓艳丽的釉色和奇异多变的造型受到人们深深喜爱。由于民国时国人对唐三彩不太感兴趣,以至有不少唐三彩精品流失海外。但在民国时由于人们对唐三彩并不看重,如郭葆昌认为:“唐代陶器,有笔拓三色釉,乃古代涂朱法之演进也,后人误称唐三彩。”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对唐三彩的误解。郭氏所谓的“涂朱”即彩绘陶器,在唐代彩绘陶器与唐三彩都大量出现,各有特点,都十分精美
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