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揭秘低端玉器背后的产业空心 家庭式小作坊越来越多

揭秘低端玉器背后的产业空心 家庭式小作坊越来越多

他告诉小编,在车川村,每到农闲时节,整个村庄就会笼罩在打磨玉器的声响之中。车元德说,今年这样一对夜光杯的收购价只有30多元,商人贩卖到酒泉,再经过包装后一对则可以卖到百元以上,他的神情似乎有点无奈。通常这个时候车德元和妻子都会忙碌起来,加工各式各样的酒杯、茶碗。小编拿起一只加工好的咖啡杯在日光下端详,阳光似乎都从杯壁透射进来,杯沿里仿佛荡漾着一泓春水

说起酒泉夜光杯,人们大都以为它是祁连玉制成的。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夜光杯却产自武山,它的材质也是鸳鸯玉

品牌打造需要整合资源

于是近几年,车世红也转变了思路,成为有名的玉器经纪人。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正宗的夜光杯是采用中国五大玉种之一的祁连玉制成的,而用略带黑斑的鸳鸯玉,在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里制成的夜光杯多少会蒙上赝品或者仿制的阴影。对他来说,贩卖夜光杯的时刻是一个既微妙又尴尬的时刻。“每次去我都会带上万个夜光杯之类的玉器,无论价格高低,销路还算通畅。”车世红10年前也仅仅是自己加工玉器,他从挖玉人手中购买石料,自己加工,但这样比较辛苦。他不仅把自己生产的玉器带到外面去卖,还不时从其他村民手中收购一些玉器带出去赚取差价

仿制阴影

如果没有夜光杯的标签,武山鸳鸯玉本身以及用其所打造出来的玉器还算不上有名

可以这样说,武山只是从属于“酒泉夜光杯”标签下的一个夜光杯仿制基地。一个在原产地只售十六七元的夜光杯,所带动的庞大行业与当地弱小的玉器制作业首尾结合后形成的利益链,让武山鸳鸯玉器逐渐扬名,但也为整个行业的未来挖了陷阱。尽管这里有许多人从事着包括夜光杯在内的各种玉器的制作,但他们都是在从事作坊式的廉价的低端玉器

地上堆满了破旧的箩筐,以及各种生锈的农具,还有切割后剩下的形状各异的碎石。如果不是被介绍这就是夜光杯制作车间,初来者可能对这个空间产生各种与玉石毫不相关的猜想。正在工作的玉器打磨机披着防扬尘的塑料布,发出震耳欲聋的嘶吼。他面前的玉器打磨机管道口和水槽内堆满了厚厚的白色石粉。7月12日上午,武山县山丹乡车川村一个农家小院里,一块灰绿色的石头正被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攥在手里打磨。雏形上沾满了灰白色的泥浆,这看起来和传说中的夜光杯相差甚远。机身右侧外挂着一塑料壶凉水,通过塑料管道冲洗石粉。为了保证造型的准确,必须有冰凉的水流不断冲刷正在打磨的酒杯雏形

“但做大做强鸳鸯玉玉器产业,需要政府来牵头,小作坊永远都只是小作坊。”。车世红说,要把用鸳鸯玉生产的玉器产品打造成品牌,就需要整合玉器加工资源,集中优势,延伸玉器加工、销售链条

可观的收入不断吸引着更多的村民们,但不得不说的是,所有的玉器加工在当地几乎都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尽管车继红想把这些小作坊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玉器产业链,但始终找不到适合的捷径。“都是农民们自给自足,只顾自己,没办法整合,另外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没有。”

家庭式小作坊越来越多

仿制阴影

车世红说:“有时候那些不明情况的购买者会把我带去的夜光杯放在腋窝下看是不是发出夜光。他们一听这夜光杯是武山鸳鸯玉制成的,就摇摇头说这是仿制品。”车世红的意思不言自明,没有品牌、没有完整产业链的自足式作坊始终是个短板

目前开发出玉器加工系列产品300多个品种,其中以夜光杯最为著名,年产量达90多万个。整个武山乃至省内,车川村是闻名的玉器加工专业村。如今,像车德元夫妇一样靠玉器加工致富的农户在该村就有196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其中人均玉器加工收入387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村主任车继红介绍,这里生产的鸳鸯玉夜光杯系列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

遍地开花

“做鸳鸯玉夜光杯是一个很苦的活。”粉尘对身体有害,夏天要好许多,到冬天冰寒彻骨,打磨的人要整天赤手接触凉水。即便有机械的动力,要把一块顽石切割出模样,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车德元说。车德元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自家加工夜光杯,算是当地最早从事玉器业的“元老”之一

正如玉器经纪人车世红所说,一年里,前半年就在家大量制作玉器,后半年再带着这些玉器到酒泉去卖。有时候商人会主动找上门来收购这些玉器。作坊主们,既是制造商,也是业务员。这里的鸳鸯玉大规模开发大概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依然没有形成一条明晰的产业链条。车德元说,与以前他们把夜光杯生产好后自己带到酒泉变卖相比,现在的车川村在武山当地已经基本形成了对接市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2/3690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