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当前白对虾病害与防治

当前白对虾病害与防治

可用10—15ppm茶籽饼促进蜕壳和用0·6ppm活性碘消毒剂治疗。症状:病虾肝胰腺细胞核肥大,中肠腺至直肠均呈不透明白色浑浊状。四、杆状病毒病病原:杆状病毒。该病有急性和慢性症状表现。病虾厌食,不蜕壳,直至死亡。二、托拉病毒病病原:托拉病毒。南美白对虾(下称白对虾)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的养殖新品种,由于其具有广盐性、摄食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加之繁殖育苗技术已基本成熟,随着该品种养殖效益的逐步体现,广大养殖业者对白对虾养殖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五、红腿病(亦称红脚病、败血病、红肢病)病原:弧菌或气单胞菌。在老化虾塘的底质和水质恶化时最易爆发此病。病虾反应差,浮游于水表层,有的头、尾弯向一边,或头朝上,身体垂直于水面打转。8、虾病流行期间,采取封闭式养殖,进水必须严格消毒。6、经常进行水质监测、合理使用消毒剂和底质改良剂,施放沸石粉等,保持水环境稳定。如果早发现应保持水质稳定,加强营养可延长养殖时间,但凶多吉少,白斑综合症时有爆发的可能。7、养殖期间逐渐添加淡水,掌握放水量。早发现要及时清塘重新放养。症状:病虾头胸甲鳃区呈黑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溃烂,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症状: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溃疡斑点,溃疡边缘呈白色,溃疡的中央穿孔或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形成黑斑。诊断:病虾体表黑褐色且粗糙难看,身上有溃疡斑点。有不少人提出白对虾淡水养殖,并且大作文章,这显然是错误的,白对虾不能在淡水中养殖,它只能逐步淡化养殖,所以不提倡把淡水鱼虾塘改为养殖白对虾,即使有人用增加水体盐度来养殖其结果往往是虾不但养不大,发病率、死亡率高,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甚至有的人把白对虾说成可淡水养殖,又使早造放苗普通提早到农历12月,企图“搏一搏”,此时气温忽高忽低、变化无常,在广东每年3月上旬左右,有强冷空气入侵,即使在粤西沿海,气温有时也降到10℃左右。虾活力差、体瘦、肌肉失去弹性、柔软,甲壳表面污损严重,导致难蜕壳而死亡。八、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原:常见的为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和单缩虫等。患有白斑综合症的对虾的鳃发黄、肿胀。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的点连成斑点,在头胸甲尤为明显,呈花斑状。尽管白对虾是广盐性虾类,但白对虾对盐度的要求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它与罗氏沼虾有本质上的区别。9、不可盲目乱用药物,有病最好请专家诊断。在白对虾中常表现为典型的慢性病,又称为畸型发育不良综合症,病虾额剑变形弯曲,触角鞭节起皱,表皮粗糙,生长慢,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导致个体细小畸型。症状:病虾不摄食、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发红,尤其是尾扇变红。症状:常附着在对虾的体表、鳃和附肢,这些生物附着数量多时,虾体表面可见到一层灰黑色或淡绿色或铁锈色的绒毛状物,头胸甲鳃区变黑。4、投喂高效优质配合饲料,强化营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大蒜等提高对虾抗病力。5、提倡多模式养殖,以过滤海水养殖、循环水生态养殖、铺地膜高位池养殖以及混养等模式,因地制宜。诊断:可从病虾的附肢变红,鳃区变黄作出初步诊断。急性症状:病虾体表呈淡红色、壳软、不摄食、空胃,大多在蜕皮时死亡;慢性症状:病虾壳表面出现多重损伤性黑色斑块。肝胰腺和心脏颜色变浅,轮廓不清,甚至溃烂或萎缩,发病后2—4小时开始死亡,死亡率高达90%。该病毒可侵染斑节对虾、白对虾、蓝对虾、日本对虾等多种对虾应及早处理,最好重新清塘后养殖。2、坚持选购优质虾苗,最好放养经检测的健康虾苗。现将白对虾的防病措施介绍如下:1、必须彻底清塘除害,最好小面积养殖。六、烂鳃病病原:弧菌或假单胞菌。要以防为主,立足防,少用药。从白对虾在广东近两年来养殖的情况看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抗病力强。该病危害多种养殖对虾,发病季节为7—10月,是对虾养殖中危害严重的一种细菌病。该病多流行在7—10月,以8月份最常见。三、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病原:细小病毒。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体色暗或呈微红色。诊断:病虾体表黏满许多毛状物,大多在底质黑化的老化虾塘易发生此病。症状:病虾行动呆滞、离群独游,不能控制方向或在水面打转,有的在池边缓慢游动或爬行,重者倒伏池边,厌食或不摄食。总之,当前季节转换期,虾塘必须保持一定的高水位,以免温差悬殊过大,影响对虾的生长。在这之前放虾苗,虾苗不被冷死,也经不起水温剧变,这些幼虾最易发病。3、因地制宜,科学放苗,合理控制放苗密度。该病危害斑节对虾、中国对虾、白对虾、蓝对虾等多种对虾。病虾在池边慢游或卧伏,体色变红(多为并发症),发病后迅速死亡。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宋盛宪(南方农村报)。症状:急性症状:幼虾厌食,表皮上皮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的蓝对虾和斑节对虾体色明显变蓝。诊断:从病虾的外观和行为可诊断,该病可通过水平和垂直传播,被感染的对虾如不死亡,会终生携带病毒,传播给别的对虾和下一代。大多养殖20多天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以上,幸存者的甲壳有黑斑即转为慢性。诊断:现场观察,该病是白对虾常见病,危害较大。症状:病虾离群、不摄食、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诊断:从虾的外观可见病虾的一些病灶。尤其是今年在我国南方及北方地区养殖面积迅速增加,白对虾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诊断:观察病虾鳃部变黑或肿胀溃烂可鉴别。致病菌可从伤口侵入虾体内,使虾感染而且可见尾扇烂掉,病虾体色黑褐,体表粗糙。另外在晚造放苗太迟,有的到10月中、下旬仍放养白对虾,此时虾池水温已下降到20℃左右,昼夜温差大,无法达到生长的最适水温,生长不正常,多种虾病同时发生,对虾死亡率高。养殖白对虾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很容易,有人用罗氏沼虾的饲料来喂养,不讲究科学养殖,结果失败了。为此必须进行综合防治,着重以防为主。腹部肌肉混浊,病虾在池中慢游、静止不动或打转之后腹部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体力不支或被健康虾吃掉。虾长不大,个体很难看,受污染的水质是该病毒的重要传染途径。肝胰腺肿大、颜色变淡、糜烂,可在几天内大批死亡。诊断:1、现场观察虾的症状;2、用PCR技术检测。七、甲壳溃疡病(褐斑病)病原: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头胸甲鳃丝多呈黄色。大部分病虾第二触角折断。11、虾池最好设增氧机,以水下射流式与水车式增氧结合,轮流开启。10、经常巡塘,观察虾的生长及摄食情况。近年来经笔者调查,在养殖白对虾的过程中发现的病害也不少,现就白对虾常见的病害及防治谈一些看法,供参考:一、白斑综合症病原:白斑病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2/3755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