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能保持母本的遗传性状,稳定优良基因型营养苗是由母株营养体的一部分形成的,具有与母株相同的遗传性,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遗传性状而没有有性繁殖中的性状分离现象。另一方面,把营养繁殖不仅作为一种生产繁殖手段,而且还用于分化、识别种群内的品种,即稳定或者固定基因型。无论是播种繁殖产生的实生变异,还是芽变等其他突变产生的变异,通过营养繁殖固定并进一步扩大繁殖后,形成具有-定数量的群体,通过观察、试验与评价,就可能成为性状稳定一致、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新品种。因为营养繁殖能完整地复制一个基因型,而一个基因型就可以代表一个品种。许多园林苗木的优良品种,播种苗往往不能或不完全能保持原有的优良性状,必须用营养繁殖法进行繁殖
需要5~7年,而嫁接苗次年就能开花
③拓宽繁殖渠道,使一些观赏价值高但不结种子或种子很少的园林苗木能够有效繁殖各种原因造成的种子敗育、雌蕊重瓣化或其他花器退化或变态,以及花期不育等造成的不结实,均可采用营养繁殖法繁衍后代。如重辧碧桃、重瓣牡丹等许多优良的观赏品种,往往华(花)而不实,营养繁殖是种苗生产的必然选择
有些十分优良的园林苗木种类或品种,可用十分简单的分株或硬枝扦插很好地繁殖。⑤方法多样、简便易行不同苗木树种可以根据各自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条件,采用不同的营养繁殖方法。一些种子休眠复杂、有性繁殖烦琐的园林苗木,也常采用营养繁殖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对杨、榆、桉树、杉木、等苗木树种的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苗木营养繁殖的应用,从<诗经_齐风>中“折柳樊圃"的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创造和应用营养繁殖技术了。然而,由于受无性繁殖技术条件的限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苗木的营养繁殖才有较大的进展,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人们已把背养繁殖的概念引申到基因保存、染色体加倍、良种选育等苗木遗传改良范畴,并把单一的繁殖方法与现代各种先进设施和圃地组合配套使用,构成了多学科的营养繁殖体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便开展了有计划的苗木营养繁殖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相互渗透,园林苗木的无性繁殖也同样受到其他学科如生理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遗传工程的渗透和冲击。现代的营养繁殖技术始于18世纪初的林木繁殖
营养繁殖作为一种园林苗木生产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与其所具备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综合体现在:
④苗木生理成熟度高,可缩短开花结实的时间营养繁殖使用的插条或接穂都采自生理成熟的母树,营养苗新株的个体发育阶段是在母株该部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因此,可以加速生长,提早开花、结实。如紫藤的播种苗要达到令人满意的开花效果需要7年,而它的嫁接苗开花仅仅需要1或2年的时间;同样,牡丹播种苗开花
②繁殖系数大,苗木品质一致,适合规模化生产通过建立专门的插条圃、接穗圃,可同时获得大量规格一致的繁殖材料,莫定了种苗规模化生产的基础,尤其是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与设施结合,实现快速、高质、高效地繁殖苗木。营养苗在商品生产中的最大优势是其品质的一致性,苗木在规格大小、生长速度、开花时间、产品类型和其他表型特征上的一致性,奠定了产业化规模生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