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重庆有个藏家的藏品价逾数十亿”,你大概不会相信,但这却是国内外的藏家尽人皆知的秘密。这个传说中的藏家就是重庆人王雍刚
王雍刚除了是个大藏家,还是成就斐然的民俗学者,“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苗族是美洲印第安人和日本人的祖先’这个观点,就是我最早提出来的。有趣的是,会所食堂名叫“御膳房”,其实没什么豪奢的装修,更像一个普通酒楼包间。他只喝茅台,酒量很大,每天能喝七八两,“我自己每年平均能喝两三百瓶”。这里是王雍刚跟知己聚会的地方,在这里每年他招待朋友要喝掉1000瓶左右的茅台。”
小编实在忍不住问王雍刚,目前所陈列的这些高档尖端瓷器值多少钱?他始终笑而不答。据王雍刚所在收藏协会的一位资深副会长介绍,会所陈列的藏品“不过是他收藏的冰山一角”,小编从另一位重庆藏家那里听到的消息则是,仅是这“冰山一角”,国内文物专家“估价几十个亿”
王雍刚虽有上亿收藏,生活方式却有名士之风,“我有两大热爱,朋友和收藏,我喜欢唐诗宋词,现在唐宋八大家我还能背诵几百篇;我书房中收藏的全是老版线装书,《二十四史》就有好几个版本。”
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庆男人,50来岁,衣着朴素,气质儒雅,说话中气十足
王雍刚的“东宫会所”位于渝北一所僻静的小区内,进门大厅陈列着一套清代花梨木大龙床,雕工精美、气势非凡。跟文物所占据几百平米面积的待遇相比,王雍刚的办公室却很简朴,一点也不张扬
仅是这“冰山一角”,在国内文物专家的估计中,已经“价值几十个亿”
随着收藏热逐年升温,马未都等民间藏家声名鹊起,成为国内收藏界的标杆人物,但在国内外文物收藏界中,却一直流传着一个叫王雍刚的重庆人的名字,他为人低调,又身处文物收藏相对边缘的西部重庆,只有真正的圈内人才知道,“王雍刚历代瓷器收藏之丰、精品之多,恐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流。”
这件瓷器是王雍刚70年代初从一个亲戚家收来的,现在国内专家估价上亿
”。东宫会所是王雍刚“以文会友”、“坐而论道”的私人会所,这里的藏品并不对外开放。会所“陶瓷馆”中陈列着数百件宋代“五大名窑”珍品,他指着玻璃柜中的一件瓷器说,这是“现存北宋哥窑器皿中型制最大的一件哥窑贯耳瓶,高26cm,过去文献资料中提到的同时期器皿一般型制都比较小,只有几公分。这个东西存世量已经很少了
传说中的王雍刚
我们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文物和过往历史的联系如此紧密,好像我们从没经历过因时代变迁而导致的传统文化的断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内目前有文物爱好者逾9000万人,可见古玩收藏的确已经成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最引人关注的文化话题和财富现象。毕竟早30年,文物收藏还是一种让少数人避之不及大多数人又完全不懂的生活方式
每一件精美的瓷器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和莫测的价格,让小编有阿里巴巴误闯藏宝洞之感。陈列厅还有大量“元青花”、“元釉里红”、“元青花釉里红”瓶、罐,像明代“洪武时期的青花大罐”、“釉里红三友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釉里红龙纹扁瓶”
”。可是如果这个时代最终产生不了真正有文化传承的大藏家,这种景观就缺少风骨,不过是热闹的数字游戏。不能排除这个庞大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把文物收藏作为一种投资增值的方式–这个时代通过拍卖导致文物价格飙升成一个天文数字的神话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也正因为如此,文物的收藏和鉴赏风气大变,至少与过往的大藏家如张伯驹、朱家溍、王世襄他们那个时代相比,动机和目的都不一样,因此有人断言,“国内拍卖场上那些一掷千金的世界纪录,把传说中的盛世收藏景观在我们面前放大到了极致
这件瓷器是王雍刚夫人家传的藏品之一–作为解放前本市一个银行家的女儿,王雍刚的夫人也是资深藏家。比如那件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盌”,碗上有清代宫廷画师所绘蝙蝠和寿桃–另一个相同的碗出现在某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甫一露面,就被一个英国伦敦的老牌古董商以5021万的价格收藏。在这个展厅中,财富的概念是那样具体,随便拿出一件,都是几百上千万的价值
近10年来席卷全国的文物收藏热,在央视《百家讲坛》马未都的文物鉴赏讲座播出之后达到高潮,连带繁荣起来的还有各种与历史和收藏有关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尤其是后者,如中央台这几年相继播出的《故宫》、《台北故宫》以及一档叫《鉴宝》的节目,极大调动了整个社会对文物收藏的热情
宝藏 “东宫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