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仅是内外反差比较大的石质,某些模糊色或色差不明显的则未计算在内。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毕竟太久远了,前人留下的宝贝也的确太多了,远不是一两本书所能概括、几位专家学者所能“盖棺论定”的。也许,除上述“色皮”外,寿山掘性石中还会有蓝皮、红皮……怎么不可能呢,因为寿山石中就有过纯正的“红田”和如同宝石一般的“天蓝冻”。因此,喜欢玩印石的朋友,一定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书本理论知识,更不应迷信某些所谓的“专家”、“权威”。诚如神奇的大自然一样,大自然中的生成物质,也应当是神奇而千变万化的。你想,既然有这样的石质,就完全可能有这样的石皮,只是由于某些稀罕之品,难得一见,即使偶尔得见,也不敢相信,无从辨别罢了。而有的只是夹生部分不同的颜色,有的同一块随形石上则分布着两种甚至3种不同的色皮——也没必要计算进去。现在没有的,不见得民国时没有,民国时未见到的,不见得清代没有,还有明代,甚至明代以前……
田石的成因,据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原本是高山的矿石,由于地质自然的变化,造成局部矿石暴露分离后,落入田地或溪流中,又经过亿万年的流动、翻滚、挤压,以及受到田地溪流中的水分的浸润而逐渐形成的。(收藏拍卖导报2004年6月24日)喜欢玩寿山田黄石的藏友都知道一句鉴别田坑石的格言,叫做“无皮不成田”。因为田石是二次生成,“无根而璞”,沉积于地壳中亿万年,它就必然会带有二次生存环境中留下的印记。“皮”,就是其中的印记之一。“皮”就是指附着甚至包裹于石材之外的另一种颜色的石皮
笔者集藏、赏玩、研究古印章多年,其中包括多枚是带“皮”的田坑和各类掘性独石
白皮内裹黄色(俗称“银包金”);白皮内裹豆青色;白皮内裹灰黑色;白皮内裹浓绿色(拟称“银包翠”);黄皮内裹白色(俗称“金包银”)等
不仅形状、表皮颜色不同,就连内部的颜色质地也各有千秋。其实,不仅是田坑石,其他掘性石,只要达到了沉积时间期和相应的条件,它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皮”。由于衰落后沉积的地域不同,年代长短不同,地质小环境的差异,加上不同的外部物质不同色素的侵入,又必然会形成不同颜色的“皮”。又由于衰落前的原石在颜色、质地上本身的差异,因此,出土的田石和掘性石,可以说是块块不一样
舒家声 …中国商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