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打趣地写道,为一件没有任何纪年的古代文本做断代,就如同侦破一件无头案,任何蜘蛛马迹都必须做出科学的分析。负责星图文本文献研究的苏珊在给笔者的邮件中,详细解释了他们断代的依据
没有北极星的星图
李约瑟断代早已被中国学者否定
星图从12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所在的位置把赤道带附近的天区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投影到一张长方形的平面图上。敦煌星图上恒星的位置并不是按照测量数据点定,而是用眼睛估计星与星之间的相对距离而描绘的,但却极为精细。这种画法是现代星图的鼻祖。每月星图下方的文字,说明了太阳在二十八宿的宿次,黄昏和傍晚出现在正南方的星宿;每月星图之间的文字说明了十二次起点和终点的度数。另外,绘制者还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了甘、石、巫三家星官。简单地说,就是把北天极附近的星画在圆图上,把赤道上空的星画在横图上。北极附近的紫微垣以北天极为中心投影到一张圆形的平面图上。根据推测,这幅星图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在北纬35度左右,即现在的西安洛阳一带
在这篇国内首篇讨论星图的论文中席氏采用的是李约瑟的断代。我国的学者对这张星图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马世长教授通过对卷末电神服饰风格和卷子上文字的书写风格的研究,以及文字中多次出现避讳现象,如“民”字避讳缺末笔,认为星图抄绘于唐中宗时期,即公元701-710年间。这一结论得到国内学界的基本认同,从而否定了李氏的断代。此后,对星图的研究工作再一次沉寂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著名的古天文史专家席泽宗曾在1966年撰文指出,星图画法类似于墨卡托投影法,但要比墨卡托发明此法早600多年
敦煌星图的画法是现代星图的鼻祖
2004年,法国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Jean-Marc Bonnet-Bidandhe和天文学家Francosie-Praderie在观看到这张古星图之后,一致认为,该星图的制作年代早于李约瑟推测的940年,应该在公元8世纪初。其中,最为瞩目的研究成果就是对星图制作年代和制作人的全新推断。此后的几年间,在英国图书馆专家苏珊·惠特菲尔德博士的配合下,三位西方学者对星图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于近日联合署名发表了论文
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中一再提到:“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切文明古国中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在比较该图与欧洲各国星图后,他又指出:“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有。”。李约瑟对星图的制作年代虽然不能非常肯定,但对这张星图的价值却极为肯定
因为在唐中期大约公元800年以后的图像中,男人戴的帽子不再是松松垮垮地倒向一侧,而是完全挺立在头顶了,帽子顶部是硬的。苏珊指出,这种帽顶倒向一侧的风格应该是唐代早期的风尚。事实上,这种中国古代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帮助学者们解破了很多断代问题。另外,卷子上文字的书写风格应该是公元600-800年间的书写风格。当然,最为重要的断代依据,还是根据卷子上文字中多次出现的“避讳”现象。因此卷子末那个手拿弓和箭的电神,尤其是他头上戴着那顶帽子非常重要。服饰风格通常是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据介绍,这张星图是大英图书馆收藏的敦煌卷子中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展出过多次,但是并没有引起西方学者们的足够注意,研究工作也不尽如人意。1959年,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推测这幅星图可能是抄绘于五代后晋时期约公元940年左右。2004年春天,笔者在英国采访时,正巧碰到大英图书馆举办“丝绸之路”专题展览,这张古星图也在展览之列,因而有幸目睹其真容。此后西方学界一直采用了李氏的断代
此卷子前为《气象杂占》,后为《解梦及电经一卷》,星图居中,极为珍贵。近日来,被欧洲各大网站转载的世界最古老的天文地图,就是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在敦煌从王道士手中弄走的藏经洞数万件卷子中的《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斯坦因编号为S.3326号卷子。该卷子为绢本彩色手绘,长1.98米,上面标注了1339颗星星的位置
苏珊在整理卷子上的文字中,多次发现“臣淳风言”的字样。“淳风”即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李淳风,公元648-664年间,他作为天相学家一直作者 深圳特区报
这就使得学者们想到唐代的两位皇帝太宗李世民(626-649)和睿宗李旦(684-690),根据两位皇帝在位时间的上下限,苏珊将星图的制作年代锁定在公元649-684年间。在卷子上的文字说明里,多次出现了将“民”字避讳缺末笔,而“旦”字却正常书写
那么这张星图又是谁绘制的呢,是原本还是复制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