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知识 / 郑珍的园林美学观初探

郑珍的园林美学观初探

园林中“夏荷秋兰,梅萱冬春”,四季花开不辍。即使租住的房屋也经由他的妙想构建成了生机灵动、温婉秀美的园林。租住“尧湾”二十来年,将本是菜园和稻田的土地细细规划,“割田三之一为方池”,将屋檐水引入,冬夏不涸,其中种植芙蕖,周围插竹为篱,池中放养鱼儿,闲暇时观赏垂钓。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人们对于高山飞瀑、大海狂涛这类美妙的自然景观喜爱之至,正说明人们对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的热爱。这种山水观毫不犹豫地被文人们移置于园林的建筑之中,郑珍也不例外。人是大自然之子,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池边柳荫掩映着池塘,四周花草树木,池畔建小亭名“斗亭”,可供人休憩。郑珍先后长居两地,一处“尧湾”,一处“望山堂”。山、水在古代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郑珍对望山堂园林精心设计,相其地势而种花植树。在右臂小赅上,“相其势,若植巨木,则婉秀为所夺,且前山之云委而波属者皆蔽矣,乃种梅焉”,是为梅赅。秀美的梅花不仅增添园林的婉秀,改善松崖处的肃穆感,而且使“云委波属”的远山与园林相互辉映,构成“景外之景”,这正是“借景”的妙用。对园林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给人一种多层次延伸视觉、拓展视野的感受。墓后山岭上种植柏树,冬夏长青;团湖旁种梧桐,倒映湖中,形成“明月。如“绝险处牛羊不能迹”的悬崖顶上,种松以增添峭崖奇险高峻气势。这种多方面、多层次感受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所追求的。卜冈头,绿坠一湖影”的景观。竹以清高、耿直之性格深受文人喜爱,古人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珍也深爱竹子,他在堂左石林问种竹并结茅为亭,让游人领略“石林裹曲径”的美感

“西南巨儒”郑珍深受古典美学观影响,在家居园林“望山堂”建造中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并以美妙的文笔与诗歌描绘和吟咏园林中的诸多景观,使园林的意境与诗文的意境相互融汇,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怡然境界,给人以品味不尽的美的享受。内容提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K

米楼除填补了山的缺口,连接山之两臂,还犹如一道屏风,避免内景直露,形成回环四合“肉好若一”的秀雅园林。故本楼也,登而望,面湖纫赅,果得四山之环也,乃肉好若一”(《米楼记》)。十年之间,往日的“童山”,变成了一座美如图画的园林。将园林美学中分最、隔景的手法运用得自如得当,通过分隔,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造成变化多样的意境。整个园林被分成若干景区,松崖、梅赅、团湖、柑廊、米楼、桐冈、柏岭……各自成景,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尤其米接的设计,匠心别具。此外,后园之后为绝壁,顶处种柏树,为“柏岩”;米楼右侧小阜上种桐树,为“桐冈”;还有东丘、西丘,可登眺环望。“自轩而廊,委蛇南至于山口,是当两臂之会。先子在时,诏移前所记望山堂,向募据之,以补口之缺

二营造空间

关键词:郑珍望山堂园林建筑美学 审美理想

一构架山水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西南巨儒”郑珍深受古典美学观影响,对园林造型艺术颇有研究。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儒士,都将自己的审美情怀与政治理念倾注于此,在园林中体验生活的愉悦,追求生命的价值。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仕途上的不如意并未使他消沉,他用自己的美学视角打造出自己热爱的家居环境,在其中吟咏著书,畅游玩赏,享受着恬淡平实的生活美景,寄托他的审美理想。到明清两代,造园艺术达到高潮。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寄情山水,带动了园林的发展

左厢连接一长廊,廊外种有佛手柑、公孙橘,称为“柑廊”。山呈两臂环抱状,郑母墓居中心当脐处。“望山堂”原是一座荒芜的小山坡,郑珍以多年积蓄购得,因其方位为子午向,改名子午山。两臂交会处,建一楼房为“米楼”。孑L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让人在“相看两不厌”的物我神交中,得到精神升华。中间开辟出一小湖,名“团湖”,湖中有怪石一墩,称为“怪岛”。右臂当侧掌处为一赅,上种梅,称“梅赅”。在这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郑珍倾注大量心血,精心营构,一座山水图画般的园林应运而生。右厢为“巢经巢”,堂左有乌桕一棵,建有小轩“乌桕轩”。再右下为屺,屺背为悬崖,屺上种松,名“松崖”。左臂曲阿处为主建筑,一堂两厢

明清园林美学特点之一是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营造空间,在有限中展现无限。在进行国林造型前,设计者们首要的工作是“勘测风水”,即分析园子的有利、不利因素,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构思、布局,力求实现其审美理想

如“松崖”上“半都种松,期益其奇”(《松崖记》),那是增益斯崖的奇崛气势。“梅赅”上种梅而不种“巨木”,那是为让园林“婉秀”之美不被巨木所夺。樗柞丑可薪,桃李榴杏可荐,桑柘可蚕,桐蕉可蒸饼,梅可睹,棕可绳可蓑可拂子,肤烟可文蛤,松桂可荫,竹可百制,桐可读书,油桕祠祀之烛,俱不似枫楩之类,难遽成者。”所种果木花卉,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精心相度择其所宜而栽种,正如《望山堂记》中所说;“凡松梧竹桂樱榴梅桃之属,无不相所宜而植之,高高下下,百卉咸集。”“相所宜”便是从观赏角度提出的美学理想。山间原有的惟一奇木是“乌桕树”,其“躯齿并雄长诸木”,“枝叶分敷,压于梁楠”,便在此树下建一小轩,诗友们常在轩中吟诗联句,同时欣赏“春夏之密阴,秋冬之疏黄”的“余美”。郑珍不仅是这座园林的设计者,也是施工指导者,而且亲手营建,连同妻子、儿女都为果木的栽接,湖、岛的修筑尽了自己的力量。又如“柑廊”的设置,不惟把“乌桕轩”与“米楼”之间“委蛇”地连接起来,而且把“团湖”与石林竹亭两处景观分隔开来,构成园中之园,具有“分景”、“隔景”的妙用。尤其松崖、海赅处的设计,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突破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的内涵。他营造园林、种植果木的指导原则是“可观而有实用”,即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供人欣赏,同时各景区通过松树、梅树、湖中怪石、竹林等保持一种着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将审美视角自然地从一景转向另一景。在石林中种竹,开辟“曲径”,并建茅亭,让人领略“石林裹曲径”的美(《紫竹亭》诗)。其《乌桕轩记》中写道:“余之种山也,必可观而有实用,又成于十年内者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1-96-4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2/38807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