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瘿病菌主要危害苹果属Malusspp.、梨属Pyrusspp.、山楂属Crataegusspp.、李属Prunusspp.、蔷薇属Rosaspp.、丁香属Syringaspp.、柑橘属Citrusspp.、柿树属Diospyrosspp.、山茶属Camelliaspp.、杨属Populusspp.、柳属Salixspp.、核桃属Juglansspp.、板栗属Castaneaspp.、悬钩子属Rubusspp.、葡萄属Yitisspp.、菊属Dendranthemaspp.、冷杉属Abiesspp.、铁觅菜属Acalyphaspp.、槭属Acerspp.、猕猴桃属Actin idiaspp.、桦木属Betulaspp.、山茶属Camelliaspp.、龙舌兰Agavesalmian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油橄榄Oleaeuropea、无花果Ficuscarica、油梨Perseaamericana等植物
该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在我国大多地区均有分布,故适生范围非常广泛
初期在被害处形成灰白色瘤状物,难以与愈伤组织区分,但它较愈伤组织发育快,从初期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的小瘤逐渐增大成不规则状,表面由灰白色变成褐色至暗褐色的大瘤。该病主要发生在幼苗和幼树干基部和根部,有时也发生在根的其他部分。在大瘤表面粗糙并龟裂,质地坚硬,表层细胞枯死,内部木质化,并在瘤的周围或表面产生一些细根。瘤的直径最大可达30cm。最后大瘤的外皮可脱落,露出许多突起状小木瘤。瘤的内部组织紊乱,混有薄壁组织及维管束
2寄主
加强产地检疫,发现带疫苗木应及时销毁
冠瘿病菌为根癌土壤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有荚膜,不形成芽抱,杆状,0.4~0.8μm×1.0~3.0μm,1~4根周生鞭毛,如1根则多侧生。培养时以氨基酸、硝酸盐和铵盐作为惟一碳源。菌落通常为圆形,隆起、光滑、白色至灰白色、半透明。在甘露醇硝酸盐甘油磷酸盐琼脂上,具有晕圈或形成褐色黏性生长物,并常有白色沉淀物。好气性,需氧呼吸,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适pH6.0
3经济重要性
中国、日本、朝鲜、马来西亚、英国、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
由伤口侵人,在寄主细胞壁上有一种糖蛋白是侵染附着点,嫁接、害虫和中耕造成的伤口均可引起此病侵染。病害在22℃左右发展较快,从侵入到显现症状约需2~3个月。在微碱性、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圃地以及切接苗木、幼苗上发病多亦重。存活1年以上,2年内得不到侵染机会即失去生活力。病原菌在病瘤中、土壤中或土壤中的寄主残体内越冬。只有携带Ti质粒的菌株才具有致病性
7适生范围
利用放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radiobacterK84菌株,产生了一种细菌素Agrocin84(简称为A84),它能够选择性抑制致病性的放射土壤杆菌而对非致病性的菌株没有影响,可对核果类果树根癌病进行生物防治
病原菌栖息于土壤及病瘤的表层,可通过灌溉水、雨水、地下害虫等自然传播,主要是通过带病苗木、插条、接穗或幼树等人为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5发病规律
受害苗木或树木生长衰弱,如果根茎和主干上的病瘤环干一周,则生长趋于停滞,叶片发黄而早落,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林果业和花卉业的迅速发展,苗木调运频繁,病害扩散加剧,给花农和林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996年被列入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冠瘦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331个属的640多种植物。冠瘦病又称根癌病、根瘤病、黑瘤病、肿根病等,通过携带Ti质粒的菌株侵染植物的根茎部引起过度增生而形成瘦瘤
4症状和病原形态
在寄主植物生长期间,对初发病的带疫植株,可采取切除病瘤,并用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涂抹伤口,或拔除销毁
8防治措施
我国口岸曾多次从日本、美国等国家引进的樱花苗、栗苗、苹果苗上截获到该种病原菌
1分布
6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