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病规律。病原为菊花霜霉菌。连作、植株过密和生长衰弱时发病重。病菌以菌丝在病株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其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侵染为害
三、菊花黄萎病
①实行轮作
菊花的常见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枯萎病、锈病、霜霉病、病毒病等,一旦发生,不但会降低花卉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1.症状
3.防治措施
③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六、菊花病毒病
3.防治措施
二、菊花褐班病
病害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28℃。褐斑病的发生期是4~11月份,8~10月份为发病盛期。秋雨连绵、种植密度或盆花摆放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连作或老根留种及多年栽培的菊花发病均比较严重。2.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发病初期可喷施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天喷?次,连喷3次;在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③用50%甲基托布津与50%福美双(1:1)混合药剂600~700倍液喷洒盆土或苗床、土壤,以消灭菌源
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片正面为多,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状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秆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花,甚至出现死亡现象。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
3.防治措施
①剪除过密和枯黄叶片,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一、菊花白粉病
在氮、磷、钾肥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①加强管理,土壤湿度大、地下水位高的,要注意清沟滤水,盆栽的菊花要注意疏通排水孔或洞,防止渍水
3.防治措施
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初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稀疏,先为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1.症状
’②在植株病重的棚室内,如果条件允许,则实行4年以上轮作。①选择抗病品种,并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重病株拔除烧毁;选适宜的植株密度,以利于通风;定期用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
病菌在土壤和病株残体中越冬,并随之传播。2.发病规律。病原为黑白枝孢菌和大丽花轮枝孢菌。由根部伤口直接侵入根内,经维管束蔓延到全株
四、菊花锈病
②栽植不能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
通风透光条件差,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缺肥或氮肥过量,空气湿度过大等,都有利于菊花锈病的发生。凉爽的气候,以及较高的湿度,有利于病害发生。锈菌可潜伏在新芽内随菊苗传播。主要由两种柄锈菌属真菌引起。2.发病规律。因此,可通过病株将病害传入棚室内,传播侵染
①改善环境条件,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病害严重的圃地实行轮作,忌重茬;浇水时忌喷溅浇灌弄湿下部叶片,栽植不要太密,加强通风透光;土壤表面施放一层泥炭土等物质,可以对病残体上分生孢子的传播起到机械隔离作用
病状由基部沿茎向上扩展,直至全株叶片枯萎,植株矮缩。菊花植株感病后,最初植林基部叶片边缘出现失绿及枯萎症状,病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继而变黄枯死
或在发病前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②减少侵染来源,一旦发现病叶要及时除去,并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1.症状。主要为害菊花的叶和茎,以叶受害为重。发病后期,主要在叶片上,有时也在叶柄和叶茎上,长出深褐色或黑色椭圆形肿斑,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导致叶片干枯;叶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淡黄色小点,后变为褐色并略凸起
2.发病规律病原为白粉菌属真菌。病原菌能以有性时期的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当棚室内湿度大,温度在16℃~24℃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在温室内则可以菌丝体形式,在被害植物活体上存活越冬
在生长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2周喷洒1次,连续喷2~3次。此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洒病株,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③春季萌发新叶前,喷施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预防病害发生
④植株被病菌感染时,一定要迅速施药,可用25%苯莱特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淋灌根茎周围和喷洒植株,连续数次
②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棚室内卫生。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减少侵染来源,注意通风降湿,可减少发病。种植不宜过密,增施磷、钾肥
1.症状又名菊花斑枯病,主要为害菊花的叶片。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生,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多个病斑可互相连结成大斑块,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
3.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