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鎏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

鎏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

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头攮 项光,有的身后有背光,皆尖,周围作有火焰纹。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

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

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作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做锈还是自然锈,这项工作一般实验室里都能做

下面介绍几方法:。鎏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是件比较难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学考证和分析,是会识别出真假的

看造像特征以断代

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宋喀巴皆戴“ ”形帽。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铭文或于座腿前

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睁,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小巧玲珑,工艺精湛。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2/12/39657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