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创作中意识流的纪录,若有班门弄斧之嫌,还请海涵。废话是本来有用的话说多了,但无效才成废话,但愿以上文字不是如此。阿门!
我们常常为那些充满魅力的人们所感动,不论是优雅老去的秦怡老师们,还是草根一族里的精英们;我们常常为那些充满魅力的根艺作品所折服。我们见过太多仅有半瓶水(且瓶并不大)却使劲摇晃的人们–魅力与浅薄者无关;我们见过太多作品平庸而洋洋自得的人们–魅力与愚昧者无关;我们见过太多雄心勃勃而一事无成的人们–魅力与空谈者无关……
人各不同,其两翼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其两翼也不尽相同。如果拥有的不仅仅是两翼,甚至是千手观音,岂不妙哉?多次说到自己的投入是根料、耗材、书籍三足鼎立时,对方或会心一笑,或表示理解,或不以为然,似乎都好理解,天下事本来就无所谓对错嘛。但有一点深信不疑:目标的确立和能量的存储决定了自己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细细品读那些充满魅力的根艺作品,无论是鸿篇巨作,还是俏丽清供,不难发现是顽强的生命力与际遇的对决造就了它们的魅力,是根须深深地伸向大地吸取着营养和水分造就了它们的神韵。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对自己而言,这大地就是如万花筒般的生活和深邃的知识海洋,而书籍二字在此仅仅是一个代词罢了
生命如歌。潜能藏在生命的深处,一经诱发,便会开出绚丽之花,而音乐不就是润泽生命的春雨吗?根艺作品中每一缕肌理都似一段旋律,每一处扭曲与空洞都如一串音符,天籁自鸣。创作的乐趣因为有了音乐旋律的加入而越发的醇厚。在木屑飞溅中,在电磨的浅吟低唱中,岁月的尘埃逐步褪去,作品的轮廓逐步明朗起来,线条逐步清晰起来,细处的美妙逐一呈现。无需刀斧锛凿,无须煞费苦心。此第二翼也。情感不需翻译,音乐无须注释。难怪许多根艺作者喜欢用“旋律”、“根韵交响曲”来作标题呢。轻柔的旋律总是含有几分清新,几分朦胧,引人神思漫游,当柔曼的旋律若有若无地缭绕在自身的意识世界里,创作的灵感悄然而至了
此一翼也。试想,起步时只想登上一个小山包,倒也罢了;如果终极目标是登上根坛的珠穆朗玛峰,没有足够的体能储备,没有足够的氧气储备,没有完备的登峰装备能行吗?就是一项小小的疏漏也会抱憾而归吧。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石子投入水面后,圈与圈的距离会越来越大,在这里,圈所代表的内容也是逐步递增,说这是一个获取能量的系统工程,应不算夸张吧。将一枚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落水点溅起的第一圈涟漪所代表的,无疑就是实现终极追求所需的核心知识了,就根艺而言,这里包含了理论书籍的研读,各类作品集的赏析,各种展会上的实物观摩分析,与根坛比肩者的切磋、与艺坛高手的对话等等;第二圈涟漪所代表的就应是与根艺相关的姊妹艺术了,例如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第三圈涟漪所代表的就应是各种各类艺术、美学专论、专著,各大美院校刊,艺术最新动向……;还有第四,五、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