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一掀,窥见到的情景,已足以令人惊艳!里面露出的,是塔身上金色的光泽,以及雕刻精美的纹饰,上面似乎还泛着蓝幽幽的光,更显得无比神秘
他介绍说,这是一座鎏金宝塔,保存完好,颜色非常鲜艳。七宝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说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玻璃;而塔是佛祖圆寂之后的归属地,因此也要有七宝。“太好了,这太好了!”陕西来的考古学家韩伟忍不住惊叹。不过刚刚发现的这一座塔,虽然还未看见全貌,但从轮廓来看,应该是中。最早供奉佛祖舍利的是阿育王塔。“应该是一座七宝塔,但并非原先有人猜测的七宝阿育王塔。”韩伟说,佛教中认为,佛居住在七宝之地
谨慎:低温、充氮模拟原有环境
“地方小便于控制环境,这里的温度只有22摄氏度,湿度也与原先的地宫一样;灯光也有讲究,不能有强光照射,以免损坏纸质文物或丝织品。”。祁海宁介绍,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其实开启铁函的整个环境都在模拟原先在地宫里的环境。小编也留意到,放置、开启铁函的这个整理室非常狭小,仅几平方米,灯光昏暗,泛着黄光
8日9:44,铁函的盖板缝隙已经清理干净。一根铁钎插入盖板,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所有工作人员屏住呼吸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用手摸了一下,发现这竟然是又一层金属盖板!“这绝对是意料之外的事,没想到盖板下面还有第二层盖板。”
从轮廓上看,塔被安放在一个底座上,位于铁函正中心。为了一睹这座塔的材质,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包裹佛塔的丝绸掀开一个小角,仅持续了几秒钟,又赶紧放了下来。下午4点左右,铁函里的水终于抽干,一个丝绸包裹的塔已经显露无遗
而在文物中,丝织物非常“娇气”,很容易氧化损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解释,铁函里很可能就是众人期待的塔,用丝绸从底部一直包裹到了顶部。因此暂停抽水,同时向铁函里充氮气,排出氧气。“文物刚出土的时候是最脆弱的,环境改变太迅速,会对文物造成损坏
对出现第二层盖板,考古专家都连称没有想到。一共就是六重,比法门寺出土的那枚佛指灵骨还要多一重!“一般来说,重数越多,表明受到的礼遇级别越高。”韩伟说。根据碑文上的记载,如果不出意外,里面应该是个七宝塔,之后是银椁、金棺。“双重铁函,这种情况还没见过。”曾主持陕西法门寺地宫挖掘的考古学家韩伟说,对于舍利函来说,几重的标准就是按上面的盖来算的。这样来说,长干寺地宫这个舍利函,现在已经看到的就有三重了:最外面的石函、里面的双重铁函
看到这样的景象,南京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蒋赞初也激动起来,“这应该是丝织物。南朝一些高规格舍利塔中的重要物件,外面都是用锦绣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梁武帝当年就是用‘九重锦绣’来包的。”
开函:一波三折 小心翼翼
意外:铁函打开出现第二层盖板
8月6日,考古专家在保护性光源照明的工作室内,对已经开启的铁质舍利函进行观察
“这应该是千年来渗透进去的积水,里面还有不少铁锈。”令人兴奋的是,浑浊的水里露出一些东西,像鼓起来的黑色塑料袋。直到中午11:48,第二层盖板终于掀开。这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满满一箱的水
那么,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这个一米多长的铁函里究竟有些什么?不久前已经解读的碑文上说,有“感应舍利”“佛顶真骨”“七宝阿育王塔”等
小编在现场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层盖板锈蚀得非常厉害,四周边缘处很多地方已经坏掉,出现较大的洞,专家甚至可以用手伸进去
小编看到,一根细细的管子伸进铁函里的千年积水中。水抽取的速度非常缓慢,抽取时还设置了过滤网,防止文物碎片和水流一起被抽走。现场考古人员用针管取了水样之后,开始抽取铁函内的水
因为锈蚀严重,第二层铁盖很松,开启时必须要小心翼翼。“这层铁板的情况糟得多,只有几处还连接着,所以很担心会下滑,砸下去。”考古专家说
这时候,考古工作人员突然停止了抽水,在铁函口四周铺上白色棉布,并抬来一块玻璃,将铁函盖了起来。13:01,抽了大概10分钟左右,铁函里的水位仅降低了10厘米,但中间露出的部分,已经依稀可以看出塔顶的形状
然而,眼前的状况却令考古专家一怔:里面黑褐的是什么?像是塞了满满一箱子土!。足有5厘米厚的盖板,掀起了一条缝,缓缓抬高
这个舍利函高约1.2米,长宽约0.5米,是迄今发现的体积最庞大的舍利函。当日,金陵大报恩寺考古中发现的铁质舍利函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启,考古专家将对其中的文物进行慎重的清理、提取和保护
惊喜:丝绸里包着座鎏金七宝塔